克拉玛依教育转型变奏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这一系列改革,有效激发和提升了办学活力,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服务新格局逐步建立了起来。”彭建伟说,“机制体制改革,让全市中小学转向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为目标,以学校课程开发建设和教学创新为重点的特色学校建设,完善且丰富学校课程体系,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克拉玛依市实验中学校长远春兰说,学校在组织机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过去集中在校领导层的权力,分配到学科主任的手中,激发了中层干部活力。

    教育转型,意味着教师必须转型,一线教师的付出将更多。为此,克拉玛依改革薪酬体系,向一线教师倾斜,实现多劳多得、富养教师,让教师有尊严。克拉玛依市南湖中学执行校长陈冬告诉记者:“在我们学校收入最高的是一线教师,而校长和中层领导待遇在全校教职工收入中排在中等水平之后。”不仅薪酬体系向一线教师倾斜,克拉玛依市在资金投入上也从硬件转向人才队伍提升,更大力度地让利于教师队伍。

    教师的转型,难度更大。好在多年来克拉玛依市始终把优秀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要支撑来抓。培养一流教育领军人才、大力实施的“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等,也都为转型提供了师资保障。

    此外,该市还坚持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网络培训、骨干和专项培训为抓手,以教学实际问题、教师成长需求为切入点,与北京十一学校、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华南师大等全国知名院校与培训机构合作,实现了教师100%接受培训的目标。2010年至今,克拉玛依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共计超3万人次,全面转变提升了教职员工和干部队伍理念,着力培养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且适应转型需要的高质量人才队伍。

    转型催生多样化的教育生态

    经过精心系统的设计和准备,克拉玛依市教育转型所需要的机制体制保障和人才保障体系得以建立。

    2013年8月,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全面嫁接北京十一学校的管理育人模式,探索实施扁平化、分布式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科层化组织结构,实现了学校内部管理分权分责、权责明确、科学高效的管理目标。同时,采取“选课走班,分层教学”模式、分大小学段授课和全员育人制度,实现学生个性化、可选择、多样化发展。

    虽然遭到一些非议和质疑,但转型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包括克拉玛依市第二中学、第三中学、第六中学、第十三中学等民汉合校学校和内初班办班学校在内的中小学整体进入了教育转型。

    彭建伟认为,现代学校的典型特征,就是坚持服务学生为第一要义;学校的产品是课程,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学生是课程服务的对象,学校需开发适合每一名学生发展的课程;学校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场所。基于这样的标准,克拉玛依市教育转型正好体现了这一目标。

    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是高品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克拉玛依市按照小学“一校多品”、初中“一校多品加特色校本课程”、高中“课程多样化”的目标,深入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改变了“千校一面”和“同质化”的教育格局。全市上下围绕着一个目标奋斗:努力打造高质量、有特色、多样化、可选择的教育生态,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截至目前,有30多所中小学荣获克拉玛依市“特色学校”荣誉称号,26所中小学幼儿园荣获克拉玛依市“特色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6所中小学幼儿园被评为克拉玛依市“特色项目学校”。

    克拉玛依市没有满足于教育转型带来的变化,而是想办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构建高质量、有特色、多样化、可选择的高品质教育格局。

    于是,克拉玛依决定打开大门,开门办学,从教学、科研、管理等需要出发,全力推进校际间、区域间、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选派优秀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赴国内外考察、交流和研修学习,与国内外学校联合举办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聘请优秀外籍教师从事英语口语教学等。

    短短几年,克拉玛依市就先后与新西兰、澳大利亚和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学校以及教育交流与合作,并开展了一系列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访问及研修培训活动,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克拉玛依市第六中学,分别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州第三中学、伊斯基季姆市第五中学等3所学校结为友好学校。

    这些举措,使国际教育教学领域合作交流的渠道进一步拓宽,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教育交流与合作取得丰硕成果,高质量、有特色、多样化、可选择的办学格局得以形成,满足不少家长的选择愿望,一些家长打消了把孩子送出国读书的想法。

    转型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成功落地。和谐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校外教育等品牌更是享誉区内外。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完整教育体系的建立,使教育在克拉玛依市提升城市品质中的核心品牌效应得以进一步发挥。

    除此之外,克拉玛依市还采取联合办学、委托管理、远程教育合作等多种方式推动教育结构性变革,全面提升教育品质。北京师范大学克拉玛依附属学校以及与北京十一学校合作开办第一中学等高层次合作办学项目,构建起了高质量、有特色、多样化、可选择的教育发展格局。

    彭建伟告诉记者,引进高质量教育资源,实现了从更高起点上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

    “流失的学生陆续回来了不少。”随着转型的深入,家长们看到家门口也有自己想要的高品质教育,纷纷把学生转回克拉玛依读书。2017年,在生源争夺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克拉玛依市中考排名前200名学生,仅流失了24人。而家长们关注的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的数量也大幅提升。

    转型变革,满足了家长们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需求,留住了优质生源,也构建起了良性教育生态,实现了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的目标。更为可喜的是,转型后进行的全覆盖无记名教育满意度调查,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达到97%。

    “克拉玛依市将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科教中心建设为重点,以建设中亚地区一流的教育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为愿景,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办成极具特色和有吸引力的一流教育。这之后,再用5到10年的奋斗拼搏,初步形成西部地区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及中亚地区一流的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彭建伟说。

    转型,使这座西部城市的教育,从更高的起点上再出发。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