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思路与实践
在2016年国际基因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中,谁也没想到,地处广州的华南农业大学学生获得全球总决赛季军(冠军和亚军分别是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大学生创新团队“睿航科技”也入选全国50名2015年度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在美国2016—2017赛季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上,该校学生也摘得奖项。
学校通过智慧校园的一个标准和四个平台(即综合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公共信息、智慧教学、“一站式”管理和服务协同四大平台)的建设,实现“信息跑路”代替“师生跑腿”,大幅度提升校园事务管理服务效率和水平,并将传统课堂教育的“封闭+被动+僵化+分割”转变为智能课堂的“开放+自主+创新+融合”,培养出一批视野开阔、思维灵敏、精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合作的校园“创新创业明星”,人才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华南农大有8个专业入选为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设立的“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地方高校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必要性
2000年,华南农业大学由农业部划归到广东省主管。根据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学校在2000年开始大幅度扩招。到2006年,招生规模高达1万名,但随之也带来了招生与就业质量明显滑坡的问题。因生师比迅速扩大、实践教学弱化等原因,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此外,农林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学习主动性不强,行业内就业率低,仅为30%左右。如何提高农林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划归地方以后,还面临着来自其他方面的挑战:近10余年广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在信息化条件下,不仅对农业和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且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华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有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科研平台,有能力在某些专业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知识结构单一和思想教育弱化正是我国农林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学校提出农林专业本科人才实施两类培养:一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二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网上网下协同育人,改进考核方法,优化质量评价体系
为有效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建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学校先后与汕头、珠海、肇庆、顺德等多个市(县、区)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共建实习实践、就业双基地等作为校地合作的组成部分。学校与广东省农林科研院所、华南植物园等共建了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并先后与广东温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合作举办了校企联合培养创新班,网上网下建成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
学校采用信息化手段,将大量新案例、新技术、新方法、新动态等融入教学过程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科科研实力强的优势,将学科前沿科技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学生毕业论文提早,并结合指导教师研究课题,“真枪实弹”完成毕业论文。
学校加大学生平时成绩、实验成绩、随堂测试、课程论文(设计)、课程调查报告等的比例,要求平时考核成绩比例不低于50%,打破以往“以考为本”“一卷定优劣”的考核办法;考核评价管理过程规范化,实施试卷质量、试卷存档、试卷分析报告及考评过程的检查制度;自2008年始,学校实行了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并制定了《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
在教育信息化理念的带动下,华南农业大学近年来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8年以来新增国家特色专业9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8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自2013年以来,学校本科生专业课程一次性通过率为97%左右,近3年学生被“985”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达到700多名,比例逐年上升。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及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连续4年高于全国“211”院校平均水平。
多学科教学资源共享,构建农林人才智慧校园模式
针对农林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的问题,实施一系列计划,促进农林学生专业自信和职业品格的培养。从2014年起,学校组织实施了“模范引领计划”。该计划包括“华农之星”“自强之星”等10个奖项,以此展示优秀学子的良好精神风貌和科学素养。启动“竹铭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培训,重点开设心理素质与潜力开发、文化艺术与人文修养、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训练等三大模块的素质拓展,每个模块设置相应培训课程。
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弱化、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学校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构建基于云平台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实践。学校成立农事、工科和管理3个训练中心以及“创新创业学院”,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了3个学分的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对于拔尖创新型人才,学校强调基础和创新,依托国家级科技平台,强化科研训练,实施“三个一工程”,即“跟一名教授,进一个实验室,搞一项研究”;对于复合应用型人才,则强调知识面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农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数不少于30%。同时,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学校让学生尽可能早地进入实验室、早接触课题,还要求60余个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平台向学生开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科研训练条件。
针对学生的问题,一是通过遴选优秀学生,实施“英才教育”,以强化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方法。一方面直接从高考中招收优秀生源,组建植物类、动物类、农林经济类等“丁颖创新班”采用个性化培养,每学年对创新班的学生实施学业评估考核,实施分流滚动制度,分流不达标的学生至普通班级,并从其他班级遴选优秀学生进行补充;推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实施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教学;给予“丁颖创新班”60%免试推荐硕士生政策。另一方面,学校还推广“创新型混合教学模式”,即灵活应用多媒体、基于“web-quest”的自主性、研究性和合作性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是依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加大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弯道超车”,全方位服务师生和教育管理,开展全校多学科教育资源共享计划,试点智能课堂教学,相继建设农学专业、遗传学、遗传学综合性实验、植物细胞工程、作物栽培育种学、农业生态学等和农信交流平台多个移动互联网教学示范项目,初步形成针对性教学、网络化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多项创新,逐步推动农业高校课堂教育变革。
自2013年以来,华南农大学生自主设计的创新项目达1000项,其中17项获得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创新奖励15项,省级22项。学生近四年的自主创业比例在3%—4%之间,在2017年被评选为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陈晓阳为该校校长,该文基于广东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地方院校农林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