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生命维度与课程体系构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3-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赵福庆,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正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督学,山东省十大创新人物(校长),全国首届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烟台市小学教育学会会长、烟台市十大杏坛英才、烟台市拔尖人才。山东省“十五”“十一五”“十三五”创新教育课题组副组长,全国创生教育创始人;研究成果多次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和社科奖。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个人专著三部:《素质教育实施策略》《自主管理:创新教育的制度构建》和《教育每天从零开始》。其中《教育每天从零开始》被列为当代教育家丛书。 赵福庆校长

    与赵福庆校长相识,已有近二十年之久。多年来,我一直奔波于全国各地走访与讲课,我们之间少了联系,可我一直关注着他的发展动向。从当初他在莱州市双语学校推至全省开展的创新教育,到后来他所研究的极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生命教育,都堪称一路高歌猛进、一路硕果累累。

    而近年来他在创新教育与生命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颇具新意的创生教育,从而实现了两大突破和创新:一是提出了自然生命、智慧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生命维度,每一个维度都给予个体生命无限的创造生命意义的可能性;二是基于三个维度中的重点要素和薄弱点,对症施策,创建创生教育课程新体系,为帮助生命个体增加自然生命长度、提升智慧生命高度、拓展精神生命宽度,为实现学生三个生命维度的均衡发展找到了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

    其三大类共十种课程体系的构建,便是一个具有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所谓三大类课程,就是公共课程、“补短”课程和“扬长”课程。公共课程包括知行序列德育课程、深度学习学科课程、“三美”艺体课程。每种公共课程由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部分组成,对应学生三个生命维度的重点要素。扬长课程包括社团课程、特色活动课程、自修课程,它对应学生个体生命中的特长素养,即学生生命中的深化点。补短课程包括“读研探践”科学课程、新六艺传统文化课程、批判性思维课程、休闲教育课程,它对应学生三个生命维度的薄弱点。与三大类课程体系相继诞生的还有多维评价体系的构建,从而保证了生命三个维度中“长板”得以充分提升,“短板”得到有效的弥补与发展,重点要素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为此,笔者再次走访赵福庆校长,感受这位在齐鲁大地乃至全国教育范围内叱咤风云的名校长的精神风采,领略他的思想高度,并走进那片创生教育理论研究与课程新构建的实践沃土,去与他及他的团队一起,品尝探索与收获之果的甘美。

    让自然生命拥有足够的长度与极高的质量

    人生而便有了自然生命,但在此后的时日里,有的生命呈现出勃然生机,且有了超越常人的生命长度;有的则萎缩低迷,且比一般人提前结束了生命。如果让人选择其生命状态的话,毫无疑问,多数人会不假思考地选择前者;可是,有的人却不自觉地走到了后者的道路上,成为生命之途上的悲剧人物。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当然非止一端,但重要的原因之一,则与在义务教育阶段这一生命奠基的关键期,没有适时有效地进行自然生命教育有着内在的维系。

    教育,是要对人负责的,当然也包括对人的自然生命的关注与研究。

    赵福庆校长在很多年前就在思考与研究这个问题,并形成了属于他的思想体系与实践路径。

    什么才是最好的自然生命?毋庸置疑,是需要长度的,活三四十岁与活百岁以上是不一样的;可是,更需要生命的质量,一个健康的人与整天躺在病床上的人具有同样的生命长度,可质量却是天壤之别。所以,最好的自然生命,既需要长度,也需要质量。

    赵福庆认为,健康的身体、阳光的心理,是保证自然生命长度与质量的不二法宝。

    可现实却并不尽如人意,休说初中学生,即使小学生,身体与心理不健康者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自然生命就有可能呈现出江河日下的态势。即使品行与能力再好,也往往因为力不从心而望洋兴叹。

    为此,若要身心健康,就要从中小学抓起,补其短,让生命朝着它本然的方向发展。于是,相应的课程应运而生。

    莱州市双语学校的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课程,不但开得多,而且开得好、开得活。赵福庆认为,保证孩子们的锻炼时间,甚至比保证其他文化课程时间更重要。所以,体育课一节都不能少,即使到了中考前夕,学生也像往常一样活跃于操场之上。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要义之一,不是待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的时候再进行教育,而是在其发生之前或者处于萌芽状态之时,便已经开始进行有效干预了。“禁于未发之时”,既省时间,又相对容易。“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正因如此,莱州市双语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少。

    外在身体健康与内在心理阳光的和谐,才有了孩子们旺盛的自然生命。

    赵福庆认为,人的生命健康还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目前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与行为习惯并不理想,如何补上这个“短”呢?学校开设的生态教育课程,以通过项目学习去落实的方式,让“短”不复存在,甚至由短变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有关“水资源”“水污染”“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等项目的专题研究。如四年级的学生们开展了“垃圾去哪儿了”的社会调研,“跟着垃圾去旅行”,全程了解生活小区的垃圾去处。

    孩子们在全程“旅行”中发现,莱州市两处垃圾处理场,担负着全市17个(条)镇(街)、每天600吨垃圾的处理。一天产生的垃圾则要86辆载重7吨的压缩车才能装下!

    他们还了解到,垃圾的处理多采用填埋的方式,尽管进行了一定的无害化处理,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依然不小。与此同时,大片土地被垃圾掩盖,土地资源渐渐地被吞食。

    孩子们一路“旅行”,一路采访,一路被震撼!

    无须教师讲解,环保意识便悄然走进了学生的心里。他们强烈地呼吁:不要肆意地排放垃圾了!不要随意地制造垃圾了!

    回到班级里,同学们又主动开展了“我们的垃圾该去哪儿”的环保主题活动。这个时候,他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校园里的一片纸屑或小区里的几个垃圾箱,而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垃圾世界”,并在思考垃圾与环境、生活、健康之间密切的联系,以及每个人看似不起眼的行为集合起来之后对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

    同时,在实施这一课程时,孩子们还明白了更为深刻的道理:不但要有效地提升自己个体自然生命的质量,还要推己及人,去关注他人乃至全人类的自然生命。因为真正的环保意识本来就是与人格升华相得益彰的。

    让智慧生命创生出更大更多的奇迹

    拥有优质的自然生命固然很好,可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它需要的不只是自然形态的美好,还需要智慧的支撑。孔子之所以说“智者不惑”,是因为有了智慧,生命才会更加灿烂。智慧需要丰沛的知识,可它又超越知识,它能让人从寻常的物象中,发现一般人看不到的绚丽风景,甚至触摸到其灵魂的内核。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生成智慧、多有智慧呢?

    赵福庆认为,学生求知是有“道”可寻的,形成智慧绝对不能逆“道”而行。可现在的很多求知之法,更多还是停留在“技”的层面,这并不是说不需要“技”,可少了内在规律研究之“道”的时候,单凭“技”就会事倍功半,更抵达不到智慧的殿堂。于是,他提出了形成智慧的四个必须要素。

    善学乐学

    中国第一篇教育学论著《学记》有言:“善学者事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意思是说,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费力不大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会归功于老师。可是,现在不少学生并不会学习,更遑论善学了。于是,就出现了尴尬的局面:“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意思是说,不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得非常辛苦,可学生学习的效果却是事倍功半,而且还抱怨老师。

    那么,学生为什么不会学习,不善于学习呢?当然,与其本人有关。可是,赵福庆认为,与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思路同样有关,如果研究教法的同时,也研究学法;在研究学法的同时,也研究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就能让学生走进会学善学的境地里。同时,会学善学还要有一个重要元素,那就是主动学习。有了内驱力,就如机器有了发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具备终身学习的欲求,并能很好很快地获取必需的知识。

    内驱力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支点,那就是乐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知之”在求知层面的话,“好之”则有了道德诉求,而“乐之”则进入到审美层次。孔子之所以终身“学而不厌”,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那“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审美体验。

    如何让学生乐学呢?要让他们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并且从中体验到探索未知、喜获丰收的幸福。

    赵福庆认为,创新学习方式,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体验,是激活学生乐学的有效途径。他不但思考与研究了这个问题,而且在实践层面进行了大胆创新。班级微电影课程就是其中之一。学校每个班级都成立了微电影社团,每学期完成一部微电影作品。学生对当演员、拍电影,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参与欲,如果让他们自己将其熟悉的学校生活搬上荧屏,则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不过,自创班级微电影,对于从未涉足这一艺术领域的学生来说,还是充满挑战的。可是,由于“乐之”,即使遭遇困难,孩子们也一往无前。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剧本创编、表演、拍摄、编辑、美工、后期制作等技能,于是,就有了神思天外的想象、独具匠心的创意、充满美感的设计、认真有序的操作。学生们惊奇地发现,自己竟然有着如此之大的创造力,有着如此美好的创作成果。于是,乐此不疲的忙碌中,又有了回荡于心中的独特的幸福感。何止于此,他们还学会了组织、合作、沟通、分享等,体悟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特殊感受。而从各个学科学到的知识,自然而然地在其中汇聚融合,以至升华成具有生命张力的智慧。于是,《家访》《保姆妈妈》《老师妈妈》等一批优秀班级微电影成功“出品”,并在学校微电影节期间展播。同学们簇拥在教学楼内的各个电视机前,欣赏着自己的创作,且于兴奋与激动中,生成了更大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而老师们,在惊诧于学生巨大创造力的同时,还有了“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的喜悦与感叹。

    思维开放

    当下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思维不太开放的问题,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思维原本不活跃,更多是由教师造成的。老师往往用固定的答案与线性的思维,来框定学生飞扬的思维。本来有着无数个思维向度的问题,老师则只用一个固定的答案来固化学生。久而久之,原有的开放性思维,自然而然也就萎缩了。

    其实,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某个问题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思维向度,甚至每个学生也可以有若干个思维向度。全班学生,则应当有几十个甚至更多的思维向度。当思维被彻底打开的时候,常常会有老师意想不到的惊奇出现,即时地进行鼓励与表扬,会让这种思维更加张扬,于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也就顺势诞生。

    在这更多的思维向度里,有形象思维的飞扬,也有抽象思维的演绎。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其形象思维驰骋奔跃,又不乏类比、归纳与演绎推理的逻辑张力。而就是在这个时候,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便跃跃欲动。没有了固化思维的羁绊,就自然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思想与思维,不但“不唯书”成了现实,“当仁不让于师”的“胆识”也会一跃而出。而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大小,恰恰与其批判力有着内在的维系。那种唯教师是听与唯书是举的学生,尽管考试成绩不错,却在无意间扼杀了自己巨大的发展潜能。教育,就应当在让学生取得理想考试成绩的同时,也让他们拥有走向未来的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