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本是“燃灯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3-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师常被喻作蜡烛,意谓“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但在笔者看来,有一个称呼或许更为恰当——“燃灯者”,为学生点燃心灯,启迪其智慧,给予其希望,增添其勇气。一位好教师,不一定非要为了学生牺牲健康乃至生命,或一定要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小小的凡人善举更易行,且能有效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84岁的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庄表中,在课堂上善于用魔术给学生讲解力学,最近受到媒体关注。耄耋之年的老教授活力十足:不仅会用魔术讲力学,还会拍录像,爱跑小商品市场,他讲的党课也很受学生欢迎。如此高龄还这么卖力讲课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学好知识,不至于因觉得课堂无聊而玩手机。庄表中年轻时曾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旁听过钱学森先生的流体力学课,钱先生独到的教学方法和出色口才,让他念念不忘,“我做老师以后,把他作为榜样”。

    教授学生知识,启迪其智慧,这是为师者的本职,倘若一位教师能做好这一点,也就不愧为称职的“燃灯者”。但相比之下,给予学生对生活、对未来的希望有时更为重要。来自贵州石门坎的乡村教师梁俊,最近成为受瞩目的新闻人物:他带着自己的一帮学生登上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吟唱了由清代诗人袁枚的小诗《苔》改编的一首歌,孩子们质素如洗的天籁之音感动了亿万观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梁俊想借这首诗告诉孩子们,即便生长在山村,也不要小看自己。除了《苔》,梁老师在两年的支教生涯中为孩子们带来了100多首诗词,其中50首谱成曲。他利用诗歌和音乐蕴含的神奇能量,带给他们走出大山、拥抱未来的希望。这些孩子无疑是幸运的——在成长的关键期,他们遇到了一盏指路明灯。

    梁俊于孩子们而言,扮演的正是“燃灯者”的角色——用自己博大深沉的爱心与平中见奇的教育智慧,为孩子们点燃了一盏心灯,烛照出前进的航向。这正是教师职业的本意,更是无数为师者孜孜矻矻希冀抵达的境界。

    还有一些教师,不仅赐予学生以昂然前行的希望,更为他们注入了直面生活中的艰难困苦的勇气。在湖南石门县,花季少女杨帆身染重病,依然渴望上学的她却因行动极其不便,难以如愿。她所在的石门县皂市镇中心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得悉后,决定送教上门。从去年秋季学期开始,每逢周四,学校九位老师往返20多公里山路,轮流义务为她上门补课。

    九位教师的凡人善举,在社会上引发一波怀念师恩的热潮。生病时,老师亲自照顾;冬天没有棉衣,老师解衣相赠;家中无人做饭,老师带到家中用餐……不少人深情回忆起当年老师对自己的点滴关怀。更有人表示,当年老师的教诲“唤醒了自己的灵魂”——这无疑是对教师“燃灯者”角色的高度认可和生动诠释。

    但也有媒体提出,爱护学生、辅导学生功课等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为何却引发一股“忆师恩”热潮?这恐怕与师生关系的现状有关,尤其是个别教师存在有偿补课或侵犯学生权益等违背师德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并给师生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师生之间有时难免存在误解和龃龉,少数教师没能扮演好“燃灯者”的角色,甚至淡忘了身为“燃灯者”的崇高使命,值得广大教师警醒和反思。

    身为“燃灯者”,就应发扬爱岗敬业精神,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争做新时代“四有教师”,为学生奉献光与热——哪怕只是一点烛光,也能为学生照亮一方天地。比如要求师生春节“孝父母”的河南周口某中学校长,提出“上学的女孩才是凉山翻身的真本钱”的四川凉山某中学校长等,虽然育人思路和侧重点不同,但都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而扎实努力——他们都是“燃灯者”。应当看到,小到教导孩子孝敬父母、爱护公共环境,大到帮助孩子树立人生志向、明确职业规划;从山村小学教师到著名学府的教授,每一位教师对学生们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而无限深远的。

    《论语》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身为教师,既然选择了为人师表,就当以弘毅之姿负重前行,以仁爱之姿教书育人。这不仅是教师身为“燃灯者”的本分,更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重托。(作者系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