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关系民生,与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教育,关乎未来,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处于什么阶段?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通过政策性调整解决教育难题?如何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着力点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教育界专家们在3月3日上午召开的第十一届北京长江教育论坛上,为推动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建言献策。
好的质量就是更高层次的公平
“当前,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是我国教育发展新的历史定位。”在论坛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发布主题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2018年度教育政策建议书”(以下简称“建议书”)时分析,新时代的教育工作就是要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富有特色教育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
根据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建议书”认为,教育发展已经由规模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政策基本价值取向,将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应该树立“投入于人就是投资于质量”的新的发展观。
“要关注教育质量,但是公平问题远远没有解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发言时特别提到我国当前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他说,教育公平问题不仅仅体现在现代化进程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还在于长期困扰我国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农村学生的辍学流失问题等。
“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是不矛盾的,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一个对立的关系,它们之间还是统一的关系,好的质量就是更高的公平。”周洪宇说,“我们要在继续推动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此,依据协调发展理念,“建议书”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体系,推进城乡教育、不同区域教育和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保证教育整体优质均衡。
周洪宇分析,当前的重点是如何优化我国现有的教育结构体系,推进城乡教育、不同区域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例如加大政策工程项目的倾斜支持力度,加快补齐中西部落后地区发展的短板。既要补短板,又要补底板,还要拉长板,在支持鼓励教育发达地区教育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先行一步的同时,也要补足中西部教育发展的短板。
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
论坛上,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也成为话题的焦点。如今,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呈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趋势。不少专家认同“培训机构‘绑架’了学校”的说法。
“把学生培养成为考试的机器,对孩子来讲,身心得不到发展;对国家来讲,冲击了国民教育体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说,小升初本来是不考试的,但是现在变相考试;同一年级分成了实验班和普通班;校外培训机构的奥数班被改名为“兴趣班”或“提高班”。
“这是政策可以解决的。”他说。
根据绿色发展理念,“建议书”提出,加快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大力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逐步引导学生从繁重的培优、补习、培训中解脱出来。周洪宇表示,要对一些纯粹的知识性灌输、对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发展无益、只以营利为目的的课外培训加强限制、控制和管制,引导学生从繁重的培优、培训中解脱出来。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给学生卸下担子?杨东平认为,“从应试教育突围才能真正破题”。这无疑需要我们转变人才发展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进行评价机制和招生制度改革。对此,周洪宇认为,我们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探索有利于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核心素养,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能是有差异的,如果用划一的标准,很可能造成两个结果,一个是使没有条件接受更好教育的学生受到不公平的教育,另一个是使有更好发展条件的学生被压住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谈松华说。
其实,近年来教育改革积极推进,例如,最近四部委联合发文整顿培训机构,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等。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表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机遇正在到来。
根据新课程方案,高中阶段总共是144个学分,原来必修课116个学分,选修课28个学分,如今变成了必修课88个学分,选修课56个学分。“必修、选修比例的重大变化,逼着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发生变化,要促进选课走班成为常态。”杨银付说,信息化发展与学生学习账户和积累学时制度的建立,将逐步改变过去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状态,设计终身学习和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让教师乐于从教、安心从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切实理顺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全力确保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意见》提出了一些过去没有提及的问题,例如确立公立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特殊的法律地位。”当讨论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和政策建议时,教育专家们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这句话是什么含义?教师是什么样的身份和属性?他们的法律地位究竟怎么确定?”
自古以来,教师的身份就很特殊,教师的职责和社会定位也非常多元,为人师表、德才兼备、鞠躬尽瘁、兢兢业业等都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过去我们把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但是我们的教师还带有很强的公务性。因此,专业性和公务性是公立中小学教师的一个重要属性,是两性合一的。”周洪宇建议,国家应配套建立特殊公务员或者教育公务员制度,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身份和法律地位,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公务员制度,使教师享有与公务员身份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保护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3月3日下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回答媒体记者关于师资建设问题时也表示,明确公办中小学教师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地位,是重要的制度安排、制度创新。
此外,《意见》还特别提到了振兴师范教育。“按照我们的国情,师范教育是师资来源的主体。”顾明远说,很多师范院校都变成了综合大学。虽然综合大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总体素质,但是师范院校的定位应该是培养师资,不应该占用师范教育的师资开设其他专业。
周洪宇认为,我们要办好一批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构建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完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既要从教师的身份、待遇、保障方面入手,又要从教师数量、质量和师德方面着力。
其中,师德建设是重中之重。“建议书”提出,建立完善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行教师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遴选一批当代人民教育家,通过宣传报道,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此,顾明远表示:“真正要形成尊重教师、依靠教师这样一个社会风尚,还需要很多努力。教师本身要提高素养,要值得社会尊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