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多元课程 培养博雅学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3-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学者肖川曾直言:“教育内在于一个人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教育的方向和效果更多地取决于学校的信念和期待。”无论是信念还是期待,都指向了办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上海市松江区民乐学校在谢红新校长的带领下,提出了要办有“魂”教育的主张,倾力培养“博雅明理、乐学善思、笃行致远”的现代“全人”。学校从课程建设入手,发展“EDU”课程,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致力于学校课程文化建设,聚焦于教育品质的提升,让一批批有民族灵魂、有世界精神的优秀人才从这里起飞,远航!

    探索求真,三乐·六美,让课程凸显学科魅力

    只有丰富的课程,才能让学生有多元选择、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可能。民乐学校力图通过“EDU”——全线提高(Excellence)、全面发展(Development)、全程育人(Universe)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写字母的统合——课程体系科学化建构与实施,来实现民乐教育的有“魂”和高品质。

    学校首先着眼于基础性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有序、稳妥地推进学生高品质思维培养的课堂教学探究。其次着眼于学生体验性课程的开发,学校充分开掘师生优势智能,积极建构全人教育“EDU”课程体系。对应“三乐”——乐学、乐思、乐创,学校积极建构“三乐·六美”课程群:“育德美心”课程群、“怡文美情”课程群、“科创美智”课程群、“尚雅美艺”课程群、“健体美形”课程群和“崇思美行”课程群。

    “美心”,开发融合德育目标的“育德美心”课程群。推进实施德育特色项目建设,深入挖掘项目中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相契合的点,形成分年段的德育课程及实施策略。目前,已经形成悦读课程、“健康与幸福”课程、“学校的主题月”行为规范教育课程等系列课程。

    “美情”,开发融合人文底蕴的“怡文美情”课程群。落实“书香领航计划”,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筹备编撰“晨诵夜吟”人文读本,遴选诸多中国古典文化作品,例如诗、词、曲等,根据学段特点、主题情感以及吟诵方式等进行分层梳理编撰,构建人文精品课程。“乡土历史”读本的编写,促进了学生文史素养的提升。

    “美智”,开发融合创新能力的“科创美智”课程群。为满足学生优势智能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融合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与学习形式,学校开设了“数学与思维”“防震减灾”“EFP”多机位摄制等各类拓展课程。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实现创新智能的激发,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品性。

    “美艺”,开发融合高雅情趣的“尚雅美艺”课程群。增强学生艺术审美体验,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培养“博雅明理、乐学致远”的民乐学子,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追求。学校已经形成“一管独秀、众花争艳”艺术特色态势。作为松江区仅有的一支学生管乐团——“鹿鸣”管乐团,曾获上海市第十届管乐团队展演金奖、中国第十一届优秀管乐团队示范乐团奖。以管乐为龙头,以打击乐、声乐为两翼的“三乐课程”基本形成。此外中华书法、舞蹈、绘画等课程,也是特色鲜明。

    “美形”,开发融合强健体质的“健体美形”课程群。为增强学生体能,强健学生体魄,学校挖掘各类资源,通过外聘、内培教练,开发各类体育课程。击剑、武术、轮滑、三大球、健美操、网球等拓展型课程的开设,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特长。

    “美行”,开发融合社会资源的“崇思美行”课程群。为了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培养实践、探究能力,学校积极融合社会资源,开发了“今天去哪儿——剑客行”行走课程,按年段精心设计行走路线,利用周五下午开展活动。两年内足迹遍布“G60松江科创走廊”“杜氏雕花楼”“上海航天所”“法院”等地,实现了校内、社区、社会资源三融合,让学生在“行走”中了解社会、深入生活、探究自然、提升能力。

    张扬个性,赋予特色,让课程具备实用价值

    学校倾力打造形式多样、品质上乘的课程群,让更多学生找到更适合的教育和更好的发展方向,让丰富的课程促进学生“生理、心理、情理、伦理”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六美”课程群的构建过程中,涌现了行为规范教育、击剑等一批特色鲜明、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色课程。

    具化行规教育,组织“主题月”活动。学校精心设计并开发了“育德美心”之“学校的主题月”行为规范教育德育课程,自主编制《主题月读本》,设置了分年段争章要求与评价机制,以行为规范“小能手”“小标兵”“小模范”的评选,切实增强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性、监督性与激励性!

    提高安全意识,开设防震减灾课程。学校因地制宜,与松江区科技部门、区地震机构等积极开展合作,打造“防震减灾”教育课程。《防震减灾》校本教材的开发融合了初中地理、科学、小学自然等基础型课程的知识,作为拓展型课程纳入课程计划予以普及。同时,通过宣传周系列活动、科普夏令营等专题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安全意识。学校也因此荣获“上海市防震减灾示范校”光荣称号。

    传承优秀文化,开设书法课程。作为“美雅”课程群之一的“中华书法”课程,不仅能让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培养学生观察力、模仿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学校充分发掘优秀师资,编制小学硬笔和中学软笔两套书法教材,并在小学部和中学部开设课程普及学习。学校也因此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书法教育实验学校”称号。

    发展体育爱好,开设击剑课程。作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开设了“美形”课程群之击剑课程,并开发了校本教材。学校坚持“让外聘教练走进学校,让运动员走出学校”,积极探索横向上校运动队、二线运动队的有机融合互补,纵向上小学(一二年级普及)、初中(特长生)学段衔接的体教结合新模式。近年来,可谓硕果累累:曾荣获全国青少年比赛1个冠军、3个亚军和3个季军,上海市比赛50多个冠军,为击剑运动培养了一批人才。

    优化实施,灵活管理,让课程适合学生发展

    创新课程的实施,离不开科学、灵活的管理。学校在课程实施中做到课程菜单丰富,学生选择自主,参与形式走班,课程评价多元;强化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课程内容、定人员。学校的课程建设一重建构、二重开发、三重实施与评价,实现课程实施的“纵向衔接、横向融合”,从而保证了多元课程的有效实施。

    纵向体现“一贯”,着眼于“梯队性”,采用“普及+提高+特长”培养的课程模式。比如:“鹿鸣”管乐课程是民乐学校受众广、影响大的艺术特色课程,由小号、萨克斯等11门子课程组成。其特点,一是梯队层级清晰。现已形成了管乐普及、管乐一团、二团三级训练梯队,其中一团、二团共有280名学员,纵跨9个年级。二是师资有品质。学校采取外聘、内培相结合的方式,特邀国家一级指挥为艺术顾问,上海市青年指挥家担纲常任指挥,聘请爱乐乐团等专业团队的11位教师担任专业辅导老师,学校3位音乐教师跟岗学习。三是训练管理有保障。一团、二团坚持每周日上午半天集训,学校安排3位教师跟团管理。校内,做到“天天练、周周演、季季展、年年赛”;校外,通过各类展演(上海市教育博览会展演、松江区迎春汇演等)、夏令营(观摩专业团队演出、赴台夏令营等),创造演出机会、开阔艺术视野、提升艺术品质。这种学习有监督、训练有保障、考评有规律的管理模式,确保了乐团梯队建设的有序和高水准。近年来,“鹿鸣”管乐团成果丰硕,为此,上海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民乐学校“鹿鸣”管乐课程,使民乐学子的学习生活更加精彩灵动。当然,除管乐外,学校网球队、击剑、篮球队、排球队、合唱队等亦是如此。

    横向体现“融合”,着力于“系列性”,强化跨界、跨学科和实践探究。学校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积极打造跨界、跨学科融合课程。通过各类实践、探究活动的开展,以期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潜质。融合课程实施做到:课程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课程学习方式体现灵活、高效;课程效果评价及时到位。比如“今天去哪儿——剑客行”课程,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开发了自然景观系列、人文资源系列、梦想科创系列等课程,旨在使学生以亲身实践的方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同时,“EFP”课程社团成员也积极参与其中,负责“今天去哪儿——剑客行”视频节目制作,通过校园电视台进行播放,使有限的参与机会惠及全校学生。

    多元的课程,丰富的活动,科学的管理……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受到了如沐春风的教育,还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正是民乐人精巧的用心与博爱的情怀,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兴趣得以培养,特长得以发展,品德得以塑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跋涉于“全人”教育的漫漫长路上,民乐人创新性的教育实践如一团炙热的火焰,映红了师生幸福的脸庞,也温暖了每一个热爱教育、关心教育的人。

    (谢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