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会见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3-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大会发言人张业遂的邀请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孙春兰、胡春华、刘鹤参加。这是李克强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新华社北京3月20日电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2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大会发言人张业遂的邀请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孙春兰、胡春华、刘鹤参加。

    李克强总理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各位副总理,并对大家表示感谢,欢迎大家提问。

    彭博社记者: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成功使数亿人脱贫。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后,面临的问题将更加复杂,我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模式也会经历一些变化,这集中体现在这次两会期间通过了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以及进行修宪等。请问中国特别是在吸引外资和促进外贸方面,奉行的改革开放模式会跟过去40年有什么不同?

    李克强:中国40年来有目共睹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开放是密不可分的。开放推动了改革,促进了发展。可以说中国人民从开放中尝到了甜头。去年年初,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表演讲时明确表示,中国将继续维护自由贸易,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如果说中国的开放有新变化的话,那就是门会越开越大。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关上门等于挡住了我们自己的路。

    新的变化意味着进一步扩大开放,我们在开放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比如货物贸易,我们商品进口税率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中等水平,我们愿意以更开放的姿态进一步降低商品进口的总体税率水平。一些市场热销的消费品,包括药品,特别是群众、患者急需的抗癌药品,我们要较大幅度地降低进口税率,对抗癌药品力争降到零税率。对于服务贸易,我们现在是逆差,进一步开放服务业会付出一些代价,但可以促进提高我们产业的竞争力。下一步重点要放宽服务业的准入,比如在养老、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我们会加大放宽准入力度,在一些领域逐步放宽甚至取消股比限制。我们还会全面放开制造业,在这方面不允许强制转让技术,我们将保护知识产权。

    我们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会进一步调整缩减。今年及今后几年会逐步放宽准入。而且我们还要加快推进涉及外商投资的三个法律合并成一个基础性法律,以实现给外商准入前国民待遇的承诺。至于你提到的修宪、机构改革与开放的关系,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批准了宪法修正案和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我们会遵循宪法,推进机构改革,这将更有利于坚持我们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我在报纸上看到,部分媒体对中国的开放有这样那样的议论,所以我多说两句。我们的努力方向是要使13亿人的市场逐步成为中外企业、各类所有制企业都可以公平竞争的市场,给中国消费者以更多的选择,促使中国产品和服务升级,促进经济向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当然,中国的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些当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开放举措,几年后回过头来看,可能成效令人惊讶。比如说5年前我们简化了因私护照办理和出境的手续,结果出境人次从当年的7000多万增加到去年的1亿3千多万,而且其中多数都是去旅游和消费。所以看中国的开放,不仅要看细节、领域,更要看长远、全景。当然,开放是双向的、是相互的,就好像双人划船,光靠单人使力,这个船只能原地打转。只有两人同向用力才能向前进。

    中国日报社记者:总理您好,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提出要像当年抓GDP一样,抓“放管服”改革,同时也有人说,中国目前的制度性成本还是很高,办事还是比较难。请问总理,“放管服”改革要放多少?放了以后该怎么管?是否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李克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上届政府伊始,我们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就是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的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可以说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为政府持续推进自身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个利器。

    这次两会期间,我到代表团、联组会参加审议和讨论,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出,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政府要着力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办事便利,这可以说是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改革比较迫切的愿望,他们提的有很多看似小问题,实际上连着大政策。我们要见端知本,改革就是要把突破点推向离市场、群众最近的地方,把民之所望作为改革所向。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放宽市场准入方面,今年要在六个方面下硬功夫,也可以把它形象地说成是六个“一”,那就是企业开办时间再减一半;项目审批时间再砍一半;政务服务一网办通;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一律取消。现在我们开办企业的时间经过几年的努力,可以说已经降了不少,但是全国平均还要22天,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只需要不到一天的时间。我们项目施工许可的办理时间就更长了,所以必须减繁。这六个“一”都是减,再加上减税、减费,这些都是动政府“奶酪”的,是伤筋动骨的改革。

    当然,要放得开,还必须管得住、管得好。我们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就是要管住市场秩序,对那些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欺行霸市,乃至搞不正当垄断的,就要把它驱逐出市场,甚至严加惩罚,因为它妨碍公平、阻碍创新,也有悖社会道德。市场活力和人文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当然,我们加强监管,也要注意防止扰民。比如这次机构改革,我们就把涉及市场监管的一些部门合并了,推进综合执法,避免多个“大盖帽”去管一个小商贩。

    刚才第一位记者讲到两会的时候提到机构改革,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还包括了国税和地税的合并,这令我想起了一件事。我参加一次座谈会,有专家跟我说他去调研时发现,在餐馆里边吃饭是由地税向餐馆收营业税,而要打包带走就由国税来收增值税。他问当地有关方面,要是站在餐馆门槛上吃该由哪个部门来收税啊?当时对方给他的回答是“你这是抬杠”。但在现实当中的确有这样的事情。我们这几年通过推动营改增、取消营业税,实现了税收以共享税为主,这样国税、地税合并就有了基础,可以避免多头收税、干扰企业的行为。所以放要放出活力,管要管出公平。管也是要触动利益的。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推进改革、做好政府工作,就是要为公、唯实、利民。我们要努力为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办事便利,敢于自我革命。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万难不辞、万险不避。

    韩联社记者:随着韩朝双方商定下月举行首脑会谈,朝鲜表明无核化意愿,美国总统特朗普同意同朝鲜领导人会晤,近来朝鲜半岛局势出现较大变化。在此情况下,中方对解决半岛问题有何期待?将为此发挥何种作用?中方是否还会继续推进六方会谈以解决半岛问题?

    李克强:我们乐见半岛出现缓和的趋势,也支持一切有利于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半岛核问题的努力,中方会尽最大努力来推动和实现半岛无核化、维护和保持半岛和平稳定。我们希望看到各方拿出诚意,付诸行动,尽快把半岛核问题拉回到谈判桌上来,使半岛无核化与半岛和平稳定能有新的进展,这对有关各方、对世界都是好事。半岛是我们的近邻,直接和中国的利益攸关,我们的关注度是可想而知的。

    中央电视台记者:现在有一些民营企业家担心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心里没有安全感,不敢投资,甚至有一些还在想方设法地向外转移资产,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一些企业家投诉政府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的情况。您对此怎么看?针对这样的问题打算怎么解决?

    李克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可以说包括国企、民企等各类所有制企业,为中国经济取得历史性成就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作出了贡献。现在民营企业税收占半壁江山,对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90%。当然,一段时间以来,的确出现民企投资偏弱的现象,这和产权保护以及多方面的问题相关,我们高度重视。

    保护产权就是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就是保护生产力,我们一直把各类合法产权的保护是放在心上的,而且逢难必解。记得去年在记者会上,有人担心住宅土地使用权到期后会不会有问题,我们明确表示可以延期、不影响交易,而且这方面要抓紧修法。对农民土地承包第二轮到期,我们也明确提出继续延长30年。我们还在多方面采取措施,维护合法产权,运用法律加强保护,这也是弘扬法治精神。

    保护产权必须要尊重合同,弘扬契约精神,不能把合同当做废纸。的确,有些地方的某些行为不好,新官不理旧账,换了一个官员,过去的合同就不算了。政贵有恒,不能把合同当废纸。对此我们是坚决制止的,而且要予以处罚。去年我们有关部门抓住几个典型案件,把涉产权的错案纠正过来,这也表明了我们的决心,就是要持续向社会发出信号:让恒产者有恒心,让投资者有信心,让各类产权的所有者安心,给所有合法产权所有者都吃上长效的定心丸。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一些批评指出,中国越来越多地使用资本和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作为政治工具,影响他国的外交政策,甚至进行某种政治渗透。请问对此您有什么评价?您认为外界对于中国的崛起和战略扩张应该感到担忧吗?

    李克强:中国这些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复苏,而且对世界和平也是贡献。因为扩大了合作和贸易,就有了更多协商和谈判,从而避免冲突。中国文化历来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希望的是和为贵。我们要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绝不会也不能丢失自己的一寸土地,也不会侵占别人的一寸土地,这是同理,我们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过去的发展是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取得的,今后要实现现代化,也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这里我想强调两点:

    第一,中国永远不会搞扩张。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无意搞扩张,即使将来强大了,也不会走国强必霸的道路。我们愿意和各国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关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和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都是按照市场规则、商业原则去推进的。我们倡导“一带一路”,也是要共商共建共享。我们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欠发达国家的援助是力所能及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谈不上政治渗透。至于国际社会在有些方面希望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我们能承担的是与发展中国家地位相当的国际责任。如果把这些看成是战略扩张的话,那就是误读或者是误解。

    第二,我们会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这些年来,作为总理,我深知中国发展中还有诸多困难和挑战,在民生方面还有诸多难题和痛点,政府每天要应对的是大量这类难题。我们出访和国际交往都是为了赢得和平稳定的国际与周边环境,为中国发展赢得更多的共赢机遇,这一点我们是清醒的。

    人民日报社记者:我们观察到总理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让更加公平、充分的就业始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比如大学生就业还有转岗职工再就业、复转军人再就业等仍然困难不少,这也意味着未来5年中国的就业市场将面临着诸多挑战。请问您准备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李克强:就业成效是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的,如果有失业也是掩盖不住的,所以我先回答你今年的问题,未来5年会怎么样,要看今年做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