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真“落地” 快乐学习就“扫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3-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厦门市第九幼儿园研究混龄教育十余年,荣获全国基础教育成果奖,获奖后承担着推广任务,来园参观的同行络绎不绝,感受到她们迫切希望系统深入学习,该园决心满足考察者这一愿望。

    在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把该园专著《混龄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进行再梳理:首先将理论性论著转化成《混龄教育实操手册》,内容直接指向操作流程与方法;其次将混龄操作活动、幼儿行为录成视频,可以直观地看到操作;最后将视频上传网络,转为二维码,附于相应文字旁,形成“文字、图片、二维码视频”的码书,最终形成一套适用操作手册。

    厦门市第九幼儿园负责人葛晓英风趣地说,“现在只需扫一扫课程的二维码就能学习。”这给参观者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避免了对幼儿园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

    厚厚的专著,变身为薄薄的实操手册,教师便捷快速地掌握“干货”,这得益于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近年来大力实施的“小策略”项目研究!

    “小策略”项目简单地讲,就是将教师的成果转化成具体的方法策略,再录制成视频,最后变成码书(有二维码的书)。中国微课程创始人、项目学术支持者李玉平认为“小策略”项目有三个突破,“第一,关注细节:研究围绕小现象,发现小问题,研究小策略,将重心放到实践;第二,加入技术:将成果开发成视频,转成二维码后,变成码书,实现成果可视化,并进入互联网世界;第三,变成课程:从学习者的角度,对结构再造,变成运用型课程。” 

    几年的实践证明,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小策略”项目研究激活了已有教学成果,推动了全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助力了区域教育高位均衡。

    “小策略”项目让研究成果“复活”

    思明区每年都会有一批教育教学成果出炉,包括课题报告、学术专著、论文案例,成果质量高,不过一旦进入推广层面,总感觉难以落地、沉不到课堂。于是启动了“小策略”项目。

    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施玉昌介绍,“小策略”项目首要工作是“萃取”,就是把教师已发表论文、故事、研究报告等文本内容中可操作的实践成果、有效的方法、成功的经验提炼出来。可以概括为“变成策略、录出视频、做成码书”三句话。

    “变成策略”,即主题变为实操型,内容变为具体的方法或策略。变成策略有三种类型:一是操作手册型,如《混龄教育实操手册》《思维导图运用指南》,梳理出每个环节的步骤。二是主题问答,如《班主任12问》《家庭教育常见的30个问题》,对具体的带事件的原因剖析并提出建议。三是策略组合,围绕主题,聚焦策略,如《写字12招》《班级文化40个策略》。为了方便操作,思明区还研究了一套“小策略”模板,包括“策略名称、推荐指数、适用范围、基本操作、风险与对策、情景图片、案例、二维码”等八要素。教师用它开发成果。

    “录出视频”,也就是微课程开发。“微课程”是一种成果新的呈现方式,意味将上述成果可视化,给学习者更丰富的体验。微课程分为操作型视频、讲述型视频和综合型视频三类。

    “做成码书”,即视频上传网络,生成二维码,嵌入手册,一个个“码课”形成“码书”(有二维码的书),读者可以读文字,也可以扫码看视频。“码书”变革了成果梳理方式,形成了诸多创新成果:纸质成果、实景成果和场景化学习室。

    如此一来,“小策略”项目成为思明区教育教学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把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标准化“萃取”,变成互联网课程。

    已有成果标准化开发的实践

    “小策略”项目研究先是从已有成果加工开始的:包括科研课题的结题报告、已发表文章、教学比赛的视频录像等。

    科研课题的结题报告内涵厚重。课题成果首先转变表述方式,把“研究性成果”变成“运用型成果”,比如,厦门前埔南区小学林毅凯牵头的福建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团体辅导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研究”,“小策略”项目“萃取”出心理活动游戏,开发了幸福圈、快乐塑像、快乐手印等五类100集小游戏,形成《积极心理游戏100集》码书,深受心理老师、班主任欢迎。

    教师们发表的实践故事、教学反思都是实践的结晶,内容丰富,表达多样,比如,思明区前埔北区小学卢秋萍有一篇《让每个学生学会思考》的文章,围绕师生对话,总结出《分析错误四步法》策略:1.我看到……(复述理解);2.我以为……(反思原因);3.应该是……(总结答案);4.要注意……(规律总结)。后来又延伸出“整体理解四个对话”“同伴三步追问”等策略,形成一套《深度思考的8个实用策略》。

    课堂公开课、评优课录像是实战型的成果,很有价值,但是很少有人能看40分钟的整节,项目对这类成果切片。厦门市外附小副校长林友深有一节公开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小策略”开发后将这40分钟的课切为《读词导读,一举多得》《巧设练习,读文概括》等10个片断,形成《课堂的10个片断分析》,每个片段仅5分钟左右,需要哪个看哪个。

    大会经验介绍也是一个开发亮点,只不过过去是从“我有什么”的角度介绍的,现在则从“对方需要什么”进行再梳理,如,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教师杨婉娥的“班级民乐音乐会”很有特色,“小策略”项目将其梳理出8个步骤,老师学生联合录制了《我们这样宣传》《我们这样设计节目》等12个视频,编成《班级特色主题表演手册》,成为许多班级的参考教程。

    隐性成果常态化开发的智慧

    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康彩虹介绍,“隐性成果”就指日常工作中常被忽视的潜在成果,它包括个人优势、本职工作、名师工作室、单位优势等,可以进行常态化开发。

    每个人都有优势,但教师往往不明白自己的优势,这需要进行主题发掘。比如,思明区前埔南区小学汪雅风的科学课很开放,学生很会自主管理,纳入“小策略”项目后,录制了《这样当材料员》《这样当记录员》等8节视频,形成了一套《自主课堂操作手册》。

    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林秋娟介绍,这类成果更大的挑战是“课程意识”,只有追问一下,也许就会有成果,比如对于“班级管理”优秀的老师,追问“班委怎么培养?”“班级怎么布置?”进而形成“班干部培养8法”等课程。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可能追问出“课堂12种情境和对话艺术”“课堂时间管理8法”。

    每个人都有本职工作,这个过程性也可以开发出课程,演武二小叶伟敏负责学校的德育工作,将课桌整理、站队跑操等具体的小事录制出一本《小学生好行为》的码书,他的德育工作出现了新的方式。

    “将常态工作当成成果开发,做到一定数量时,课程自然出现了。”施玉昌说。

    名师代表当地更高水平,名师工作室是很好的开发团队,厦门市松柏幼儿园的朱晓梅园长是福建省教学名师,在故事学习方面很有研究。基于“小策略”研究,“朱晓梅名师工作室”正开发一套分别面向小朋友、家长和教师的“故事——打开成长的窗口”系列课程:“点点故事会”“我们这样亲子阅读”和“故事活动的N个策略”。名师工作室变成了“创客工厂”。

    单位优势也可以开发,厦门市华侨幼儿园幼儿社团搞得很好,于是有了社团课程,多多老师负责“华幼TV”,她先给小朋友开发“我是TV小能手”课程,后给家长开发“家长必读”课程,一套别样的“华幼TV”幼儿园课程生成。

    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郑志生介绍,互联网技术给学校的品牌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除了优势课程,也可以将《文化手册》《项目课程》等开发为码书,一起进入互联网世界。

    “小策略+互联网”催生教育科研的“思明模式”

    施玉昌说,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工具,创造了一个“虚拟+现实”的崭新空间:以“视频”为代表的可视技术、以二维码为代表的链接技术、以码书为代表的全景阅读技术,为研究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几年前,在开展“小策略”项目研究时,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人员意识到,“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的互联网趋势,便尝试着把教师实践经验、名师专业成果、学校科研成果,进行再开发,线上、线下融合,形成开发与运用的新通道。

    目前,思明区“小策略”项目已开发出40多门课程,形成思明区“课程菜单”,这个菜单 “有老师、有课程、有平台”,再加上主管部门的参与,一种“私人订制”的服务正在形成。教育科研真“落地”、快乐学习就“扫码”,这也成为不少教师的共识。

    郑志生认为,“私人订制”“智能学习”是一种趋势,“课程+人+平台+制度”形成“互联网+”的学习生态,给学习者带来了方便,也给课程开发者带来新动力,课程在真实而复杂的情境中,进入一个不断迭代的循环,最终沉淀出品牌,也会沉淀出一批专家型品牌老师,思明区在创造一种多赢的可能。

    厦门市思明区教育部门领导表示,“小策略”是一种研究方法,代表一个新的思维角度和实施路径;互联网是一个平台,创造了一个无穷大的交互空间。“小策略项目”完成成果的二次加工,将成果融入“互联网”世界。这一研究的方式转变,呈现出教育科研成果传播的可视化、移动化和情景化,给学习者一个全新的体验,这种体验会与当下的慕课、翻转课堂相呼应,创造出属于思明区自己的改革实践。(孔 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