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教育”培养研究型幼教师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3-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你想让学生将来成为研究型幼教师资,现在就应当采用‘活教育’的方法教。”

    这是南京师范大学实践类课程实施的一大原则。它的提出,源于对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教育思想的追溯和反思。

    70年前,提出“活教育”理论的陈鹤琴,谈及师范生实习制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走马观花、拍戏演戏、例行公事三个弊病。而这些弊病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学校教学法的缺点,使“读书”与“做”分了家。

    今天,这些问题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正是因为看见学以致用遇到挑战,南京师大学前教育系提出了培养学前教育研究型本科人才的目标。

    有人质疑,当幼师需要“研究型”吗?南京师大回答:“注重‘研究’,就是通过‘做’来获得能力,就是面对问题不回避,勇于去探究和解决。‘研究型’人才指向的是‘实践研究型’。我们就是要培养卓越的引领者、先锋队。”

    活教法是在做中学

    2014级本科生周榆去年9月进入了第七学期的实习,此前的3年,她已经完成了4学期每周一次的见习和一次实习。这次6周的实习,与“学前教育名著选读”理论课程紧密关联。

    “前阵子看了一些教师成长的文献,新手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因应策略往往与个人倾向和先前的经验直接相关。因此对于新手教师来说,我觉得就是要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本源性的思考,找寻其‘经验脉络’。”周榆在一次与指导老师交流时这样说道。

    对日常实践做哲学反思,已成为学生实习中的一种习惯。在南京师大学前系,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实习手册列出的任务,为加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形成反思习惯,学校将“体验—反思—调整”的反思性实践程序,植入每周实习手册任务设计之中。而实践任务和理论课程的关联,则为反思增加了广度和深度。

    “研究型幼教师资的特质是‘研究’,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研究能力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将实践类课程定位为学生历练研究性和实践性的重要学习途径,学生不仅在体验中通过实训磨砺技能,更通过研究来增强其自我教育能力,形成将理论和实践融合的能力。”南京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带头人顾荣芳教授说。

    为此,该专业将实践类课程进行全程规划,包括专业导论与研讨、4学期见习以及两次实习和每学期的理论课程相配合,贯通本科4年整个学程,旨在全程性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交叉融合。实践类课程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充分考虑实践时机,根据理论课程的设置来配套设计相应的实践课程,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往复”。

    “教学和实践要打成一片,就必须对原有课程进行结构性改革。”南京师大教授虞永平说,改革后形成的基础素养、实践技能、专业素养、教研能力四大课程模块,理论课程有实践环节,实践课程有理论分析,实现了“教学做合一”。

    用活教育的方法教

    南京师大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每人手中都有一本见实习手册,手册中的任务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从专业入门+集中见习+各课程教学见习,到体验式教育实习+反思性教育实习,这种‘3+2’渐进实践模式,能更有针对性地强化实践研究能力。”顾荣芳说。

    在实践类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上,南京师大也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中汲取了智慧,采用“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的形式,活用“观察(实验)、参考、报告、检讨”的活教育步骤来实施。

    “小组分工合作,每个人都有贡献。我们有个组员特别喜欢刨根究底,而他的问题也总是能为我们打开一个不同的思路。”2016级本科生王荣说。

    记者了解到,观察(实验)、阅读、报告、研讨是贯穿见实习始终的。观察(实验)不仅仅是采集信息,也包括解释和分析信息。阅读是通过与书本、期刊论文或其他相关资源中的理论进行联结,增强对现象的解释力。见习报告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形成的,相互审阅、修整,最后提交。研讨是以随机抽取的方式形成5—6人的若干小组,小组成员随机领取见习报告,进行阅读和集体讨论,最后教师点评。

    “活教育的这个实施步骤,把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要素——体验真实问题情境、参考间接经验、在实验中修正经验、在集体中检验经验等都囊括其中了。”南京师大副教授张永英说,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实践与实践反思中,实现了能力螺旋上升。

    教活教材,实现以学定教

    大学课堂包饺子,匪夷所思吗?这一幕在顾荣芳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上出现了。

    那一天,顾荣芳带学生去超市,购买包饺子的材料。一到超市,顾荣芳就问学生:“这个超市适不适合幼儿园老师带小朋友来?”“如果带小朋友来,要注意什么?”“怎么保证小朋友不跑丢了?”

    买好材料回到实训室,学生分成两组,会包饺子的当老师,不会包的当幼儿。顾荣芳和学生一边体验包饺子,一边探讨怎么教不同特点的孩子包饺子,并且让孩子在包饺子的过程中获得新经验。“包饺子只是个契机,其中各个环节蕴含着对全人的塑造。”顾荣芳说,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有生活馆,要做烹饪活动,可学生都是90后,大多不会做饭。健康教育课就要思考怎么帮助学生为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好准备。

    在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方面,南京师大开发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系列学材,以学材为路线图,广泛涉猎各类专业资源,尝试思考和解决学材中呈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引发深度学习,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学材给学生描绘了多样化、可选择的学习路线图,给学生提供了专业学习和专业资源的崭新蓝图,给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负责的机会。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与教实现了革命性翻转。本科生曹誉琼谈起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这门课,深有感触地说:“健康和卫生是生活中的知识,很实用、很实在,掌握它们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不是负担。”

    是的,在学前教育专业很多课堂上,生活即教育、把教育引入生活是老师们的共识。“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做;凡是学生能自己想的就让学生自己想。”张永英说,学生日常经历的事事、时时、处处都蕴含丰富的教育契机。比如实训室的日常卫生维护、绿植照料、绘本借阅等,这些都是生活常规,老师们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在做事中锻炼协调、合作能力。

    “生活即教育;活教法是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这些“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在南京师大学前教育系代代传承。

    每一个接到南京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录取通知书的学生,都会在开学前接到系主任的电话,获赠一套厚厚的《陈鹤琴全集》,了解“活教育”理论。

    “通过了解幼教先驱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他们感受到‘小儿童’不仅有‘大学问’,更可‘大作为’,逐渐从观望失落者变为专业向往者、专业坚守者。”虞永平说,这或许是每一届四五十名毕业生被争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