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客栈”的杨“掌柜”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3-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时代奋斗者

    “非常希望成为一名‘店小二’!请求加入组织!”一名学生在“阅来客栈”微博下留言。

    从最初7名学生党员,到现在210多名;从华中师范大学一个学院的小小图书角,发展成面向全校的公共平台;学生读书心得从最初的几段几篇,到现在累计超过8万字;从“客栈”的一位“客人”,到现在累计客流量达到万余人次……

    11年来,华中师范大学辅导员杨灵珍打造“阅来客栈”这一教育工作平台,找准学生成长成才的“渴望点”与“突破口”,解答了众多青年学子的校园问题和人生困惑,将工作做到了学生的心坎上。现在,学生们喜欢亲切地称她杨“掌柜”。

    “对未来很焦虑怎么办?”“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处处感到不适应怎么办?”记者来到华中师大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一角的“客栈”,这里的气氛活跃、互动热烈,新颖的讲课模式让人惊叹,有些慕名而来的学生,现场就请杨“掌柜”帮忙开成长“药方”。

    “心理健康与品德教育要在方式、载体上与学生特点相融,也要在内容上与学生认知契合。”杨灵珍说道。

    “为谁学习”是她经常向新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短期来看,是为自己,但从长远看,是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而学,不久的将来,国家与民族的重担将传递到我们手里,每一位同学都应有这个责任感!”

    “立德树人”理念蕴含在“客栈”活动的方方面面。在“阅来杯”学习研讨会上,大家更多时候是研讨如何做人、如何学习。为纪念“轮椅教授”刘盛佳,“阅来客栈”组织开展了“地理学思想史”专题研讨,学生们在研读其著作的过程中,体会刘教授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此勉励自己好好学习、奉献社会。

    “杨‘掌柜’擅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涵育学生的品德,同时她也在无声无息中‘摆渡’了我。有了这里,我不再觉得自己只是一个人,杨老师和同学们就是我的家人。”学校09级学生董平说。11岁时,董平父母双双辞世,只能与姐姐相依为命。一次临近春节,想起孤苦无依的董平,杨灵珍特地搭乘火车、长途汽车,辗转一天一夜,来到河北青县董平家,给她送去关爱与温暖。

    去年冬天,一名家在新疆的学生因病急需回老家住院治疗。杨灵珍主动将学生送回新疆,经过5个小时的飞行,半夜2点到达零下18度的乌鲁木齐,向其家人详细交代病情,并再三叮嘱注意事项……

    “只要有一颗为学生着想的心,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要可以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我花再长的时间、再多的精力也是值得的。”11年来,在学生成长道路上,杨灵珍一直抱着这样的信念。不论是对优秀生“推一把”,还是对后进生“拉一把”,她始终以一颗真诚之心对待,用爱心陪伴、用耐心帮扶。

    而这学院一隅,也成了无数青年学子的“解忧杂货铺”,无论是碰到突发情况,还是遇到成长困惑,“阅来客栈”是大家脑海中最先涌现的四个字。

    近日,微博上又有留言:“杨老师,客栈情况如何?好想再借一本书,再参加一次专题研讨,再为它做一次周年店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