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见“先生”归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3-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世纪的中国,在那段风雨交加的历史中,蔡元培、胡适、张伯苓、晏阳初……他们在烽火连天的国家里安己守拙,他们在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里点燃教育理想。在风雨中飘摇的中国,唯有他们如同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

    诸位先生的背影,渐行渐远。而当代的中国教育讲坛,仍有先生屹立——于漪,她是我初为人师的时候最敬佩的一位先生。

    于老师曾经说过两句话,很朴实,但是震撼人心。第一句是我“一辈子做教师”,第二句是“一辈子学做教师”。第二句话只比第一句话多一个字,但是两句话的意思是不同的。第一句话“一辈子做教师”表明言者的价值追求是教师这个职业,对教师这个专业无比热爱,无比忠诚,执着,坚守,要一辈子做教师;第二句“一辈子学做教师”则是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坦荡,谦逊,坚守,精进。这两句话带着先生的情怀与品格。当时她已经是全国特级教师,闻名遐迩,却说,还要一辈子学做教师。听了于老师的话,我心中就响起两个字“先生”,在我心中于漪老师是真正的先生。

    这些“先生”需要我们仰视,其实,在我们这个小小的县城里,在这样一个不被太多人知道的小学堂里,也有“先生风骨”“先生之道”。

    在我们学校会议室,有“先生归来”四个大字,就是希望“为人之道”归来,“为师之道”归来,“先生之风”归来!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一直都不舍得删掉手机里的很多照片,看似随手所拍,但一张张简单朴实甚至不太清晰的照片背后,却是我们这个小学堂里的大精神,每每翻看,有时甚至泪眼婆娑。

    2016年6月份的一天上午,我按照惯例,一个教室一个教室地转悠。走到六年级(3)班的时候,能听到万芬老师上课的声音,却没有看到她的身影。再仔细一看,原来万老师正坐在讲台的水泥台阶上给孩子们上课。学校有规定,除非特殊情况,不允许教师坐着上课,更何况坐在水泥台阶上,成何体统?同事们都知道,万芬老师马上就要临产了,两条腿肿得厉害,但她硬是咬着牙,一天假也没有请。还有四年级的宋丽芸老师,她一人教两个班的数学课,她挺着大肚子在复印室里印卷子的身影一直留在我的心中。

    这些教师身体是柔弱的,但在孩子们面前,他们却犹如先生般坚强。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57岁的崔健老师早早到校了。她戴着口罩,正在给一个女孩讲数学题。我一步迈进教室,孩子们都各自专注于自己的学习,没有人因为我的闯进而停止学习。我走到她身边,轻声问:“崔老师,您感冒了?”她把脸凑到我的耳边,轻声说:“没有,今天在来学校的路上,摔了一下,把下巴磕破了点皮,丢人……”崔老师边说边把口罩摘下来,我看到她的下巴渗出了血丝,嘴也开始肿了……崔老师马上又戴上了口罩,朝着我微笑,示意没事。可是就在这一瞬间,孩子们看到了。崔老师呵呵地笑着:“没事,没事,怪我自己!”一边说一边往教室外推我,这个时候一些孩子的眼中已经溢出了泪水。崔老师是个柔弱的女性,但是在家庭面前,在学生面前,在我这个校长面前,她就是先生,她的精神足够我注目仰望。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在办公室正准备午休一会儿,却听到三楼最东边传来讲课的声音。我觉得奇怪,便走过去一探究竟。刘笃礼老师告诉我,这些孩子马上就毕业了,他想利用课余时间,再给他们补一补英语语法……

    先生,不只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脉精神。对于过去的先生们,我们应当心存敬畏。当下我们身边的先生们不忘教育初心,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师德好,师魂立,师心专,师能强。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不愧对先生的名号,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也才能在职业生命的旅程中获得心灵的慰藉。

    2018年,我们学校开展了以“读先生、悟先生、做先生”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我们期望引导本校教师,由远及近,由做人到做学问,凝望先生的背影,延续先生的精神。教师只有自觉追随先生,才能找回职业的尊严,孕育高贵的职业气质。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车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