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教育有温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4-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施剑松)日前,北京西城区20余名中学生合力完成了一份名为《京味十三绝》的课题报告。老北京13种地道小吃的来龙去脉、详细做法和营养成分第一次被中学生用课题报告的形式完整呈现在世人面前。然而,这份不同寻常的课题报告只是西城区北京第十四中学高二学生在“饮食学堂”这门选修课上完成的一份作业。

    近年来,在北京西城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一批课改先进校。而在十四中像这样可选择的课程不仅多,还出现了教师课酬根据课堂质量高低有所不同的新做法。

    北京十四中校长张琳说,“近年来,北京的基础教育改革提出,把学生放在舞台的正中央,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这就要求我们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同时,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而优质的课程供给。为此,学校在高质量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尝试按照‘尊重个性、关注差异、学有优长’的原则为学生提供课程选择,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个性需求。”

    与课程可选择配套实行的是“优课优酬”,即打破以往教师绩效工资简单按工作量计算的做法,转而根据教师课堂的质量来确定教师绩效工资的高低。记者了解到,在十四中,教师的绩效工资并不是由校长直接决定,而是首先成立由学校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和市级学科带头人组成的7人学术委员会,由学术委员会负责给每位教师的课堂评级。只要课程评级优秀,低职称的教师课酬也能比高职称的教师高。

    更加关注学生个性成长、更加重视教育成效的课程体系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回应。十四中德育主任尹芳说,“选课的时候,学校好几门选修课都出现了‘秒杀’的情况,最热门的选修课筛选比例达到了5比1。”

    学生家长刘钊在给班主任的信里写道:“现在很多孩子是在一种父母过度宠爱又脱离社会实践的状态下长大,最终成为社会上自我中心又无责任心的‘巨婴’,孩子在十四中这两年,会以自己的班级为荣,会把北京的老字号当作研究课题,会给家人做一顿有模有样的饭,还会关心地提醒大人健康生活的小知识,这些都让我感觉这里的教育有温度。”

    “有温度的教育正是我们的追求”,张琳说,“温度是个常见的物理量,在中学强调做有温度的教育,是既强调其科学可测量性,也强调其人文的‘温暖’,就是希望在基础教育阶段,作为教育者,不仅要教给每个学生学科知识和谋生技能;更要通过学校营造的和谐氛围、通过学生和师长之间心灵和心灵的相互作用,将情感、价值这些长久支撑人生发展的要素培育出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种植在每个学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