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促和谐 帮扶传爱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4-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以前的我很胆小,像个小孩子,不会主动和别人说话。而现在,我变得很大胆,心理成熟许多,与人交流也更为主动……”谈到自己大学四年的变化,周春伶表现得很是愉悦,为自己的蜕变与成长而感到欣慰。

    周春伶,绵阳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家住四川省平武县土城藏族乡。周春伶是绵阳师范学院统战队伍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活动的首批帮扶学生。目前为止,她参与该活动已有两年。

    2016年3月,绵阳师范学院率先在全省开展统战队伍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活动,学校各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联谊会踊跃响应,学校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广泛征求各民主党派和知联会成员的意见。其中,民盟总支帮扶甘孜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学生;民进委员会帮扶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学生;九三支社帮扶平武、北川少数民族学生;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帮扶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另外,学校党委统战部每位老师帮扶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助理。截至目前,三批活动参与帮扶导师112人,帮扶学生182人。

    “借助学校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教师的优质资源,遵循‘立足差异,以生为本,扬长避短’的原则”,绵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海滨说,“在深入调研,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上,针对边远地区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加强学校民族团结,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大爱情怀,走心才能实现“双赢”

    “杨锐老师会经常询问我的学习和生活,有时也会打电话聊聊天,问一下我在专业上有什么问题,然后指导我;在得知我准备考研时,他经常问我需要什么资料,这些让我特别感动。”聊起“结对子”活动,周春伶侃侃而谈,令她感触深的就是帮扶老师杨锐对她的关心与帮助。

    目前,杨锐所在的九三支社已帮扶少数民族学生近20名,每位导师都要帮扶学生直至毕业。在帮扶的道路上,杨锐一直尽心尽力,不言劳苦地担起他的职责,完成他的使命。

    在活动中,杨锐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和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交流。“有些少数民族学生的腼腆性格可能更习惯于用网络表达他们的想法,于是我组建了QQ群,”杨锐说道,“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和困难罗列出来以电子档形式提交,并在参与结对子活动的学生里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收集、整理、反馈学生信息,然后我再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线下,杨锐与学生开展定期讨论,以轻松愉悦的对话方式进行交流,并利用自身学识、经验和资源,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学习上、思想上及生活上的问题。

    在开展首批“结对子”活动时,藏族女孩郭金华提出加入党组织的想法,但当时她已经大四了。“考虑到她想要入党的迫切心情,我还是帮她询问相关事宜,虽然最后事情没办成,但她很感恩,毕业后还寄家乡当地的水果给我。”说起往事,杨锐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他不仅为学生的感恩而欣慰,更是为通过活动让师生成为朋友而高兴。

    像杨锐这样的帮扶导师在学校民主党派里还有很多,他们始终以学生利益为核心,不断改进帮扶措施,尽全力帮助少数民族学生。

    “活动已是第三批了,目前开展情况良好,后期我们会去帮扶学生家里走访慰问,将‘结对子’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杨锐神采奕奕地说,“关怀少数民族学生,不仅要注重公平和效果,还要讲究方式和方法,我们应该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走心’之举,只要把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就能实现帮扶少数民族学生与照顾个性需求的双赢。”

    倾情帮扶,只为那份责任坚守

    张先华,绵阳师范学院民进委员会主委,自2016年3月“结对子”活动启动以来,他所在的中国民主促进会已先后共帮扶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达80左右,其中张先华先后帮扶少数民族学生7人。他会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引导;鼓励、帮助他们慢慢适应大学生活,利用课间、课余时间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规划,根据兴趣爱好推荐部门和社团,激发他们参加校园活动的兴趣,锻炼每个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每个学生融入大学校园。

    “在学习上,他们因为种种原因学起来会感到吃力,我的一个帮扶学生就时常来找我倾诉这个问题。我帮助他在学习上制定系统全面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他也会按照我的方法来主动学习,目前进步很大。”张先华说,“在生活中,对待每一个帮扶学生要像朋友一样,需要关心他们的情感,关心他们的生活、饮食、风俗等多个方面,在尊重他们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和帮扶学生交流来往。”

    万事开头难,三次帮扶工作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张先华微笑着谈到,“由于学生平时课程紧,开展交流会等活动时召集学生是一个问题,很难把学生召集齐”。对此,他采取了“分散式”的方法,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帮扶。参与帮扶的老师们专门创建了一个微信群,平时也在微信群内积极发言,和其他老师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帮助帮扶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收获了友谊,实现了党的价值,发挥了党的作用,”张先华谈起活动的收获,“不忘初心,坚守初衷。”让少数民族学生到大学不会感到孤独和孤单,而是感受到党的温暖,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结对子”活动不仅让许多少数民族学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也让张先华收获了民族的友谊。

    缓急相济,注重学生“个性”帮扶

    民主党派的老师们主要在生活、学习以及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方面进行帮扶。对此,绵阳师范学院民盟总支的主委唐杰提出了“术业有专攻,专业一对一”的方式,即各个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或知识背景的老师进行辅导,这样一来会更有利于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他们的成绩和知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对打算考研的学生也有不少益处。此外,唐杰也鼓励少数民族的学生尝试“学生科研”。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他们的项目进行指导,不少学生在他的带领下参加了“创青春”项目。目前为止,已经有20名甘孜州的学生顺利毕业,其中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赵美丹还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史的研究生。

    在唐杰的办公室有一本密密麻麻的《绵阳师范学院统战队伍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记录本》,其中包括了他帮扶学生的基本情况、主要问题以及每一次谈话的主题记录。唐杰说,“有些学生在想家时会告诉我,我们常常坐在一起聊很久,虽然和一些学生的语言不通,但我能感受到他们那种淳朴与真诚。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自己也收获了一份特别的情谊。”

    春风化雨,师生共促民族团结

    在绵阳师范学院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龚浩看来,“结对子”活动主要是使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加强,让老师更了解学生。通过此活动,学生可以多一些资源、多交朋友,以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我认为‘结对子’活动让我们对少数民族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去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让他们在远离家乡后能感受到学校带给他们的温暖。”今年是龚浩参加“结对子”活动的两三个年头了,他帮扶的学生大多以彝族为主,有的还在学校学习,有的都已经毕业工作了。他说:“我每年都会带那些同学一起出去玩,去年11月初我还带他们去广汉三星堆玩,一路上我们交流很多,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让我感受到了这个活动的真正意义。”

    龚浩认为,每个民族的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习惯,也许信仰与生活方式都不相同,而我们要做的只是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营造一个和平、平等的相处氛围。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姑娘,来自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2017级3班的索朗卓玛刚来到学校的时候会有一点点不安,她害怕别人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她,然而,事实完全相反。她说:“我觉得同学和老师们都非常热情,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反而有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他们不但渴望学习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对我们提供了许多的帮助,以及教会了我们更多的新知识。”“结对子”活动就是这样通过不断地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和同学老师的交流与沟通,从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让他们做到真正的不落队。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不管来自哪个民族,我们都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永远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索朗卓玛说:“我觉得‘结对子’这个活动特别有意义,对我们少数民族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在我们迷茫困惑时会发现,在我们身后还有一个群体,他们始终在支持我们关心我们,让我们不在大学里迷失自己,为我们的未来指引方向。”

    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帮扶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绵阳师范学院要求帮扶工作不局限于在校期间,要延伸至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就业;不局限于学生个人,还要延伸至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家乡,广泛开展交流调研,加强校地合作,调动各方力量,利用学校优势资源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绵阳师范学院 王德炎 侯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