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应用为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4-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长清校区火车头文化景观

    山东交通学院始建于1956年,2013年成为“应用技术大学试点战略研究院校”和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的金字招牌,彰显学校办学初心,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学校知名度、美誉度与日俱增。

  为了破解其持续而又优质发展的密码,笔者近日前往山东交通学院。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沿着优美的滨河景观行走,匠心独具的交通文化景观透露着学校浓浓的行业特色,黄灿灿耀人眼的满园油菜花充满着人文情怀,闻名全国的“诚信驿站”内学生络绎不绝,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工程中心内人头攒动,校史馆中张张图片显示着学校60多年“立德树人”的不变初心……随着走访的渐次展开、感动不已的同时,也慢慢地解开了其中的奥妙。

    A 毅然决然:向应用型本科奋力转型

    山东交通学院2002年由专升本,是一所典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过10年辟径创业、艰苦奋斗的发展,2012年,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学校也亟须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共性问题。对于如何更好地定位、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本科层次人才,学校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改什么、怎么改、改到哪里去,各执一词。现实与愿景,积淀与变革,当下与未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应该向研究型大学学习,对标国家申请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指标乘胜追击。有人认为,必须大力引进高水平的博士层次教师,鼓励发表高端学术论文,多出高层次的学术成果,不然就遑论升格。也有人认为,学校应该传承和发扬行业特色高校的优良传统,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蹚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面对困惑和争论,学校领导班子经过调研和思考,思路渐渐清晰,共识逐步凝聚:改与不改,都要有自己的坚守;变与不变,都要有自己的底线。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方向,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引领学生成长追求。由此,毅然选择了“应用型”的发展定位。那时,在很多老师眼中,应用型本科还只是高职院校的代名词。不少教职员工质疑,刚刚升本不久,如此而为,到底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势,还是主动给自己降“格”?

    “这不是‘降格’,而是不忘初心!”学校领导的话说得掷地有声而又不容置疑。

    校长陈松岩道出了改革的初衷:“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学校一直密切关注交通事业发展需求,培养了众多适应行业和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这是我们办学成功的秘笈。当下学生就业没有问题,并不等于未来没有问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里面有行业优势的因素。面对日新月异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我们必须居安思危,主动作为。定位‘应用型’,不是追求单一的就业率,而是追求学生发展的前景、工作的幸福、同行的尊重。”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职能。而既然选择了向应用型本科转型,那么就应该将发展的“奋进之笔”指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他看来,离开了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即使老师发表再多的学术论文,学校依然不能算高层次与高质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是盯着眼下的就业率,不往未来眺望的话,就有可能出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之患。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使命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适的高质量人才,所以,必须直面市场发展现状,以让更多的学生在市场上大显身手。

    B 有序推进:让转型的脚步坚实有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胜任一线工作的、有一定创新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所以,真正为学生成长、就业与发展考虑,就必须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因时而变,随事而制,把握当下市场的发展特点,明晰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析离市场变动不居的源与流,找到启动学校转型升级优质发展的金钥匙。守在书斋里,难以了解当下市场的真实情况与未来市场对学生的需求,最好的办法,就是到市场上去做调研。山东交通学院领导班子说得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去调研,怎能确定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

    于是,山东交通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大规模调研工作,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负责人、专业负责人、一线教师深入730多家交通行业、企事业单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交通行业发展趋势、岗位职责、毕业生发展状况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广泛调研。

    与此同时,全部教师参与的应用型人才转型大讨论也全面展开,“院长说转型”“专业负责人说专业”“教师说课程”等活动分层次、分步骤有序开展。慢慢地,在讨论中,有的教师逐渐认识到转型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可有的依然没有从惯性思维中走出来,认为自己以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而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改弦易辙,心里想不通啊!

    这个时候,学校领导如果在全校内强行推进向应用型方向转型,也不失为一种方略;可解不开教师们的思想之锁,急匆匆转型,显然不是最佳选择。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未转,就不可能产生有效的行动之转。

    搁置转型并非良策,全面推进又有困难。如何办?那就让想通的人先干起来,从而用实践检验、用事实说话。于是,学校采取了先试点、后全面推开的策略。

    2013年,学校成立改革工作组,确定交通运输、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金融学4个专业开展改革试点。逐步明确了“学校定位→专业定位→毕业要求→可考核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指标点→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评价反馈→持续改进”的改革步骤,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规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试点的初战告捷,不但鼓舞了参加试点的专业教师,也让观望的人们不由自主地生成了跃跃欲试的参与感。最欣喜的是,这个时候,大家的理念变了、思想转了、心气齐了,似乎是在忽然之间,转型发展的理念就在不知不觉间深入人心了。“人心齐,泰山移”,学校此时将重点工作调整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全力推进学校的加速转型便有了“道法自然”之势。

    于是,2015年,学校顺势推进,印发《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全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校所有本科专业按照“专业实施、专题汇报、跟踪考核”的方式,依据改革步骤,进行了为时一年的全面实践探索。

    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建立了雷打不动的例会制度——试点阶段周二、周四下午召开专题会,全面推进阶段在周二下午召开,校长、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二级学院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学生工作负责人,教务处、学生处、团委、高教研究室、图书馆负责人全程参与59次改革专题汇报,大力推进改革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深入人心。

    这是一场凤凰涅槃的蜕变!蓦然回首,大家惊喜地发现,山东交通学院应用型转型的发展大道就在眼前。

    C 果敢抉择:重构面向市场注重应用的课程

    要想抵达美好的发展前景,当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但重构课程可是块硬骨头,不但需要创新求索的精神,也需要超越既往的智慧。只有根据本科4年课程的时间序列和逻辑关系,明确课程的先后顺序及课程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重构支撑毕业要求的应用型课程体系。这谈何容易!

    面对繁杂的课程体系,如何去重构?“支撑”在哪里?“头绪”在哪里?必须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才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探索中,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据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孙烨讲,调研工作量非常大也非常辛苦,当然也很有价值。比如在确定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前,教师们进行了大量调研,撰写了有理有据的调研报告,并在本专业甚至更大范围内的会议上宣讲,然后经过群体共“议”,取长补短,集中众人智慧,梳理出适应市场需求应开设的课程。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被称作“万金油”的专业,可如果不根据学校实际探寻出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非但没有特色,也很难有发展的潜力。为此,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调研基础上,将专业定位于培养汽车行业生产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具有成长力的汽车销售和营销管理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相应开设的课程,既强化了市场营销核心能力,又突出了交通学院的“个性”。

    财务管理与审计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在大四上半年的时候,就多被交通领域的工程企业“订”走了。根据交通行业这种旺盛需求,孙烨认为,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工程财务和工程审计会更有发展前景。为此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与工程相关的课程。这样,与不少同类学院相比,“人无我有”的比较优势便显现出来,毕业生更受工程企业的认可,学生就业的“层次”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教务处处长肖海荣将这种发展称之为错位发展。她说,开展大型调研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大家研究,在整个产业链中,哪一个链节更好,分析出别人专业的优势在哪里,明晓自己专业的优势在哪里,进而才能为人才需求作出准确定位。根据定位需求,大家集合在一起,反复研讨,再确定学生将要面向的企业及从事的岗位,从而对现有课程进行相应的增减、优化。

    这个时候,所有教师不但对课程的取舍心知肚明,而且还有了重构的内驱力、话语权;由此重构的课程体系,自然也就具有了针对性。

    肖海荣处长非常欣慰地说,举全校之力且人人参与重构课程体系,让包括管理人员在内的全校所有人员都明确了重构的意义、体系的具体内容,并且主动自觉地考虑如何有效实施,这是山东交通学院探索的独特的应用型转型发展之路,这条路虽然走得很卖力,也很扎实。

    陈松岩校长则说,更重要的是,在课程重构过程中,教师们锻造了奋力拼搏的精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合作意识,全校师生员工越来越愿意积极地为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贡献智慧。

    D 深度融合:谋求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效

    既然要对接市场,就要让学生尽快到市场中去,尽早接触到仿真或者真实的市场环境,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因此,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学校明确规定,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工科专业不低于总学分的30%,其他学科专业不低于总学分的25%。还广泛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将具有实践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档案,编制第二课堂活动质量标准,纳入学分管理,要求本科生至少获得10个第二课堂学分。

    航空学院2017届毕业生郑东强,刚毕业一年就成为了济南汉和航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主要技术负责人。他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叹,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只有亲身实践,书本上的知识才能上升为可感可触的形象,活化成自己的能力。他说,自己的大学四年是密切参与实践的四年,从刚刚入学就参加了莱芜航展坐上了直升机,大二在江苏盐城航空基地亲自参与了飞机组装,大三接触到了植保无人机项目,在专业教师帮助下完成了多项无人机硬件改进、软件控制项目,在各个地区农业种植大户进行飞防作业,日作业量达1000—3000亩。目前,他在公司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有关植保无人机的问题,大都能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得到了领导与同事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赵长利说,学院有一大批学生,毕业之后马上就能适应工作岗位,并很快成长为公司骨干,深受用人单位喜爱。例如,在中通客车公司,目前有毕业生200多人,不少已成为骨干力量,董事长、公司副总也是优秀校友的代表。在四五百人的营销队伍中,我们的毕业生就有一百四五十人。他们销售业绩非常好,多位年度销售冠军是我们的学生,年薪达100万元。再如,在山东省汽车保险理赔战线,有近40%的员工是我们的毕业生,成长为省公司副总、部门经理以及地市级经理等管理骨干的有六七十人,成长为查勘、定损、核损、核价、核赔等技术骨干的人员则更多,山东交通学院已成为车险理赔战线上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