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以身许国铸重器
8年前的那个冬日,您顶着纷飞的雪花从英国归来,震动海外。这些年,您就像一枚超速运动的转子,围绕着科技兴国这根主轴,将一个又一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最前沿,直至生命在58岁的节点上戛然而止。
您,在英国18年,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您,曾经住在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里,妻子还经营着两家诊所;您,2009年放弃英国的一切,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回到祖国;您,选择了母校吉林大学做全职教授,成为东北第一个引进的“千人”专家;您,负责“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及相关领域科研攻关,国家财政投入数亿元人民币;您,没日没夜地工作,办公室深夜明亮的灯光被称为吉林大学地质宫“不灭的灯火”……
您每天追星逐日,跟时间赛跑。
7年间,您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最多的一年出差160多天,几乎每次出差的日程都被安排得满满的。订“最晚的班机”已经成了惯例,您总是在最后一刻合上电脑,下楼上车,等飞机平稳,再次打开电脑……
科学竞争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不管您付出多少努力,都有可能在这场争分夺秒的竞赛中被其他人领先一个身位,顶尖科学家都被这种不安全感环绕着,您也不例外。
对于繁重的科研工作来说,吃饭的时间是可以省下来的。您舍不得放下工作去食堂,总是请学生帮忙带一个6元钱的菠萝面包或是两个烤玉米。蒸玉米您也喜欢,可滴下的水会影响您边吃边操作电脑,只能割爱。
您甚至连住院的时间也要利用。照顾您的护士长记得,您的病房总是很热闹。师友学生来探望,最后往往会变成一两个小时的科研探讨。
我们还记得您在生命最后岁月里仍在思索钻研的模样:躺在床上背对着门,身体绷得像拉满的弓。
您抱着“活一天就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的信念,在通往世界科技强国的征途上,拼搏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正如您在生前接受最后一次采访时说:“为了理想,我愿做先行者、牺牲者。我已经50多岁了,生命也就这么几年了,能做出点儿事情,让后来人有一条更好走的路。”
(本报记者 刘博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