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逝去的师者扫墓
而这样的报国之心又在另一个“第一”中埋下更饱满的种子。1956年,交大西迁,您和妻儿把位于上海闹市区的房产直接上交,成为迁校专列的第一批乘客。“践行国家战略,舍我其谁?”“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黄土地,就不要再为房子而有所牵挂。”这一去,就是60余载。
抵达西安,百业待兴,但物质的贫乏阻挡不了精神的富足,“第一”的神话在继续生根发芽。上世纪70年代末,您在西安交大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90年代初,您又创立了当时国内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您的带领下,动力系成为当时国家高教系统最具学术影响力的系。
作为国内著名的能源动力科学家、我国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能源动力工程专家和教育家,从教70余载,您亲自教过的学生有2500人,其中有6人成为两院院士。您培养的74名研究生中,36人获博士学位,34人获硕士学位,多人成为国家热能行业的中坚力量。
您桃李满天下,您和学生间的故事也传为佳话。每年春节,您总惦记着没有回家的学生,要去看望他们;在您患病到北京动手术时,为把学生的答辩工作安排好,您把手术的日期一拖再拖;学生到您家拜访时,发现一间屋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您说这叫三乐居: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而您给学生的捐资助学费用却高达数十万元。
陈诚求是,是您的态度,学无止境,是您的高度,俊朗儒雅,是您的风度。从青丝到白发,从吃米到啃馍,从木低草深到大树葱郁……如今您唱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听不到了,但您这棵西迁大树却永远常青。
(本报记者 杜玮)
沈祖炎:钢构土木展宏图
教学始终是您最乐于与人交谈的话题。您信守了您的承诺,60年一个甲子,您在讲坛上躬耕了62年。从20岁的青葱少年到82岁的耄耋老人,您用一生诠释了您的信仰:教师是所有职业中责任最为重大的,容不得我们有一丝一毫的疏忽、马虎!您说到了,更做到了。
自1955年7月从同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毕业留校任教,您从钢结构教研室的一名助教逐渐成长到教授、院长、副校长、院士。您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身份。您常说:“作为工科教师,要身兼‘教师+研究者+工程师’三重身份;导师带研究生,并不完全是付出,研究生有许多想法,可给导师带来启发;做科研,一旦认准方向,就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始终是您的追求。刚上讲台时,为了备好课,您每一章都要找几十篇相关的文章来充实外围知识,精心挑选出能在课上用得到的,这样心里才有底。对不同的学生,您也不是一概而论,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可能吃不饱,您就让他们再学深入一些;有的接受慢一些,您就要等一等。做您的研究生很“累”,因为一般硕士研究生只需修满36个学分,但您要求至少修满50个学分。而学生们也渐渐明白了您的苦心:“专业学习不仅要有厚度,还要有宽度,个人的长远发展远比眼前的奖学金更重要。”
作为中国钢结构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您为中国钢结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钢结构学》《钢结构基本原理》等著作23部,主、参编钢结构有关技术标准16本,主持5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30余项重大工程项目的结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
这些年来,您获得的奖项很多,既有研究领域的33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也有作为教师的“全国模范教师”“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面对国家给予您的荣誉,您坦然而欣慰,因为对于您来说,教学、科研早就与生活融为一体,而育人的乐趣自始至终奔腾在您的血液里。(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