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斗海报” 科研新探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4-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围绕着咖啡桌,一张张制作精美的学术海报依次排开。不同课题组的成员甚至不同专业的中青年科研骨干自由围观,热烈“找碴儿”。日前,记者在首都医科大学青年教师沙龙上看到,“斗海报”成为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新探索。

    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成果展示和学术会议交流时常用海报形式。2017年以来,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把这种形式引入专门为青年教师成立的“MY·Club”青椒俱乐部。在最近两期的活动中,30余位青年教师把自己正在从事的课题进展用海报形式展示出来,吸引了全校100多位青年教师参与讨论交流。

    “首医的发展目标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尚永丰院士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遵循医学科研教育的内在规律,以有效的工作途径,培树一流的教风、学风和科研之风,探索更适应青年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机制。”

    在交流现场,药学院教师房晨婕展示的海报题目是《介孔氧化硅穿越血脑屏障的潜力、体外氧化应激及神经毒性的研究》。房晨婕发现介孔氧化硅材料具有穿过血脑屏障、将药物或生物分子传递到脑部的潜力。而围观海报的基础医学院教师张建亮的研究,则试图回答体内活性氧对神经功能及阿尔兹海默症的影响,寻找能将生物分子传递到脑部特定部位的一种载体材料。“斗海报”现场,两位课题组负责人意外地发现,在同一个校园内,彼此的研究工作竟然有合作的可能,当即约定会后进行深入交流。

    首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呼文亮表示,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年轻人之间不能没有交流,不能关起门来做学问。中国有句古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其他研究领域的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往往可以解决自己不可逾越的难题,这是当代学者必须具备的行为习惯和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