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孕育了无数种子的参天大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4-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复旦大学教授、植物学家钟扬把毕生所学与生命留在了青藏高原,在“世界屋脊”上,他用16年的援藏经历书写了生命的顽强,诠释了科研的隐忍与教育的价值。在植物学家之外,“追梦者”钟扬还有着另一重身份——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我见过很多著名的科学家,他们有一种共同的特质,就是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热爱,执着于发现其规律,钟扬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吴卫星感叹道。

    钟扬在中科院武汉植物所工作时,吴卫星正好在中科院武汉分院求学。在吴卫星看来,支撑钟扬援藏16年的,不仅是甘于奉献的精神,还有内心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钟杨教授的奉献精神和事迹就像种在我们这些青年科研工作者心中的种子,一定也会在未来培育出树苗和果实。”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俞燕蕾永远不会忘记多年前自己与钟扬的第一次交谈。那次交谈中,钟扬讲起了他的援藏经历。从风土人情到文化宗教,钟扬娓娓道来,俞燕蕾听了足足一个小时,却有意犹未尽、醍醐灌顶之感。那一次交流让俞燕蕾真正理解了钟扬一去再去西藏的原因——“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热爱”。

    “我时常被他对事业的那份激情与执着所打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孙宝江说。钟扬常与大家说起,我国西部植物种子基因挖掘潜力很大,非常需要一批有热情的科学工作者积极投身研究。“钟扬做到了,他的离开对我国植物学界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作为钟扬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友,长江学者青年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梁兴对这位学长的传奇经历和杰出成就早有耳闻。“我的研究方向是生态学数学模型分析,与钟扬学长所钻研的植物学相关。但不同的是,我的工作只在书斋里完成,而钟扬学长把自己的工作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在梁兴心中,钟扬的事迹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科学研究中“韧的精神”。钟扬的研究领域并不热门,不仅不能显赫一时,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这些困难不但来自科研本身,还来自于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和对身体极限的挑战。

    作为一名教师,钟扬也用生命诠释了教育者的使命。

    “钟扬给广大教书育人者提供了一种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模式,那就是身体力行,与学生一起奋斗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被钟扬的“育人之道”深深感动。“科研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钟扬用行动对他的学生进行了思想人格和价值观的教育,这是极其宝贵的。”在祖国最西边的高原上,钟扬不仅把学生带出了水平,更带出了高度和品格。

    “钟扬教授和黄大年教授一样,都是我国高校教师的杰出代表,他们展现了我国高校教师言传身教、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如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教授田梅所说,钟扬履行了一名科学家和一位教育者的双重使命。

    在很多青年人都讲究“小确幸”的当代,钟扬的事迹给了广大青年学子在择业和选择研究方向上很多启示。他在西藏招收了7名少数民族博士生,这些博士生毕业后大多选择扎根于西藏。如今,他们已能挑起重担,在这片高原上继续完成钟扬未竟的事业。

    “钟扬就像一棵孕育了无数种子的参天大树,即便这棵大树倒下了,他的梦想也将随着一粒粒种子的传播、繁衍而生生不息。”俞燕蕾说。

    2017年9月25日,钟扬意外殉职的消息传来,梁兴作了一首诗向这位令人尊敬的学长表达悼念之情:“秋声暗暗雁声悲,夜雨绵绵做泪飞。意寄春华留故土,钟师慷慨赋采薇。”“采薇”本意就是采集种子的意思,这正是钟扬的专业。而在《诗经》中,《采薇》一篇讲述了未能还家的戍边战士的故事,钟扬正是这样一位战士,把生命最宝贵的时光,献给了祖国边疆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