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照亮“回归”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4-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学生蔡嘉昊很喜欢踢球,原来缺乏交流机会,他在赛车等手游中寻求快感,常玩到半夜两三点钟。广州体育学院举办的第一届广州市特奥融合足球友谊赛等活动,让蔡嘉昊有机会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和健康,他所在的校队还赢得了冠军。蔡嘉昊因此成了家里的骄傲,并开始远离手游。

    蔡嘉昊只是广州体院通过体育促进融合教育,助力特殊孩子身心阳光成长的缩影。近年来,该校通过缓解特殊教育学校专业师资缺乏“痛点”,汇聚各方资源打造交流平台,用体育运动促进特校学生融入社会。

    “特殊孩子不应生活在特殊学校的孤岛上,他们要到社会上与普通孩子乐享同一片蓝天,融合体育就是很好的媒介。”广州体院运动与健康学院副院长侯晓晖研究发现,游泳等运动不但能帮助特殊孩子强健筋骨,还可以帮助他们提升心智,击败自卑心理,搬开融入社会的绊脚石。

    而体育推动融合教育还需要一大批具有爱心、信心、耐心,特别是具备专业知识的运动教练。为“解渴”专业教师的师资匮乏,广州体校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体育本科院校,直面痛点,在2008年开办特殊教育专业。

    为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广州体院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Halliwick技术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为依托,研究特殊儿童水中运动疗法,将特教专业学生的日常教学实践纳入其中,帮学生掌握运动治疗与康复等本专业课程理论知识,让学生在“真枪实战”中认同专业价值。

    同时,广州体院还与越秀启智学校等特校“结对子”,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并以此为依托,利用暑期、周末,开展“星星少儿运动营”等活动,对自闭症儿童、盲童进行轮滑教学、体育康复训练,使体院特教专业学生掌握了特殊儿童教育评估、制订运动训练计划,以及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等方法技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广州体院特教专业学生林敏怡大一时一直想转到体育教育专业。刚上大二时,她用专业知识让两个闹哄哄的自闭症孩子高兴地做游戏,看到孩子父母惊奇的表情,她发现自己专业的稀缺品质,“体育教育专业少我一个不少,而特教专业人才紧缺,在这里更能发挥我的价值”。

    林敏怡并不是个例。为把更多学生培养成营造关爱、接纳特殊孩子社会氛围的“火种”,广州体院成立了特殊奥林匹克服务队,每年面向全校学生招募新队员。服务队将特殊人群志愿服务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帮助特殊人群享受运动的快乐,编织“关爱支持网”。如今的广州体院,关爱特殊儿童已蔚然成风,其他专业学生也都发挥专长,参与融合运动等关爱特殊儿童的活动。

    “单靠我校自身资源,很难推动普特融合教育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推进融合教育发展,广州体院院长刘永东提出了“政产学研用”模式,通过向政府机关、爱心企业等借力借智,聚合资源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融合运动。近几年,该校相继获得美国教育部、国际特殊奥林匹克东亚区—融合学校计划、迪卡侬公益基金等资助。2015年,该校与广东省残联联合申报的残疾人运动与健康促进国际协同创新平台,获得广东省教育厅立项。

    正是受益于项目基金资助和融合足球运动,每周五,康迪学校学生郭梓豪来到临近的芳村实验小学,与该校足球队队员一起在绿茵场上训练。郭梓豪不但与普校的孩子找到了足球等共同话题,双方更在合作交流中增进了尊重和理解。

    “融合体育运动搭建了特校积极融入社会的桥梁,消除了特殊孩子的焦虑等消极情绪,让他们更自然、快乐地与社会人群相处。”广州体院党委书记黄紫华介绍说,截至目前,广州体院培养了650名特教志愿者,参与建设了7个特教社区,为540多个特殊儿童家庭减少5000多个小时的康复支出,惠及2000人次特殊儿童,帮他们有尊严地“回归”主流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