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点半难题”政府要舍得花钱
近日,福建省教育厅、省总工会、省财政厅等五部门下发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教职工在完成规定教学和管理任务后,额外承担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可获取劳务费,劳务费标准可参照当地编外合同制教师课时补助标准发放,且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
福建省通过建立经费保障和合理酬劳机制,完善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制度的做法,不仅是从制度上对解决“三点半难题”加以突破,而且对解决“三点半难题”的方式方法作了具体的明确,对促进各地各校的三点半服务常态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随着各地各校对解决“三点半难题”越来越重视,人们欣喜地看到,“三点半难题”跟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成,大部分家长希望解决的不仅仅是“三点半”之后有人接孩子的问题,既要孩子“有人管”,又要孩子“有人教”,让孩子在学校写作业、预习复习或进行课外阅读。在此背景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的方式推出的“弹性离校”等措施,可以满足学生和家长的课后服务需求,不仅能够让家长放心、省心,还能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学生原本三点半放学离校后,老师可以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安心地备课、批改作业,充电学习,处理一些学生在校处理不了的问题。学生托管到下午五六点钟,会显著增加老师的工作量,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沉重的压力。同时,解决“三点半难题”一味地靠志愿者、靠组织、靠老师的自觉性来做,这项工作就缺乏可持续、常态化机制。这些都需要国家教育及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做保障,方能使学校教师宽心,心甘情愿做好课后服务工作。
“三点半难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府或学校共同的努力,还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只靠学校自身肩负起课后教育的功能,显然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特别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政府一方面要注重政策支持和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源积极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章立制,制定具体规范,确保课后服务工作的教育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福建的做法不仅让学校解决服务师资、计算老师工作量时有章可循,而且对志愿服务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偿,是对老师劳动成果的尊重,更有利于调动老师的积极性,让志愿工作常态化。当然,福建解决“三点半难题”的做法,需要师资力量与经费保障,并非每个地方都能够做到。因为各地财政状况不同,一些财力并不充盈的地区还应当发挥老人和志愿者的余热,建立常态化的校园社工(义工)服务和社区托管免费服务,或者建立校企联合的托管免费服务等,解决学校师资与经费不足的问题,着眼于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给孩子们以品德、文艺、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的熏陶。
解决“三点半难题”,政策保障是关键。“三点半难题”是一个“成长中的烦恼”,各地应因地制宜“各走各路”,不可一刀切地照搬经验做法,而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解决问题。让孩子不仅“有人管”,还要“有人教”。从而有效地化解“三点半难题”,使教育减负实至名归。
(作者系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