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魔术棒点“弱”成“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4-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前不久,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评估现场会在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附小召开,近600名教研员、校长前来“取经”。课改让该校从区域内垫底的薄弱校“蝶变”为新优质校。

    直面“痛点”开启课改“风暴”

    2015年秋季学期开学时,姚晓英刚调任教科院附小校长,她被招办主任告知,艰难录取的200多名新生,80多名要转学或不来报到。她急忙打电话问情况,却遭家长呵斥:“这种破学校,宁可让孩子休学!”

    姚晓英深入调研,她发现学校课程缺乏顶层设计是“病根”——内容单一,仅有国家教材;课程实施形式单一,以满堂灌为主;课程管理偏弱。

    原来的课堂,侧重传授知识,而忽略品性引导,学生品德、审美等核心素养缺失。姚晓英刚到学校时,要求学生卫生间配上手纸、洗手液,但第一天,顽皮的学生乱扯乱喷。

    看着散落满地的纸张,姚晓英感觉自己碰上“硬茬”了。当时有朋友建议她,学校底子差,短时间内想成名,就抓一两个项目,全力打造拳头项目。

    “课改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靠‘拿来主义’,更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要立足当前学校发展阶段和学生情况,自主研发适合本校的课程体系。”姚晓英说,2016年,该校结合校情、教情、学情,确立“品性雅正、体魄强健、能力全面、立志成才”培养目标,量体裁衣地进行课程体系顶层设计。

    教科院附小种有8棵异木棉,粗细、花期都不一样。姚晓英把它们比作该校课程体系的“形象大使”,“类型多元,学生根据兴趣挑选,适才扬性。课程‘阳光普照’每个孩子,不专属于少数的特长生。”

    深圳市教科院院长叶文梓认为,目前教科院附小的学科素养、品性养成课程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多元自主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七彩节日课程让学生拥有美好童年记忆,四大课程体系构成了同心圆,缺啥补啥,用针对性的课改精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每位教师都成为课改“领舞者”

    姚晓英把全校广大教师当作课改真正实施者,“课改成败的关键是学校教师有没有动起来,没有学校全体教师参与的课改只是一点火,齐心协力才能成就满天星。”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更远。”广东省督学吴希福在教科院附小实地探访四天,他认为,姚晓英与行政班子通过精神引领和理想带动,转变了教师观念,激发了教师内在动机,鼓励教师自我革命,是该校课改顺利推进的关键。

    年轻教师冲锋陷阵,老教师也不甘落后。教科院附小行政班子带头设计开发课程,示范引领。全体教师共读共写,构建“课程研发共同体”,发挥同伴研修力量。该校还与全区名师、教研员签订“导师制影子”培训项目,跟进学习教师课题教学。该校利用与福田区教科院是“一家人”的便利,更让教师得到一流教研专家的常态指导。

    该校教师逐渐成为课改“第一生产力”。“原来找不到路,现在进了课改的门,发现了乐趣。”在该校语文教研员白皛指导下,该校语文教师编写了《快乐学吟诵》等校本教材。

    在教科院附小副校长姚红霞看来,该校教师各显神通,自主研发校本课程,避免了“拿来主义”导致的水土不服。

    课改成为孩子幸福童年的“造梦空间”

    教科院附小学生陶静晗现在很喜欢数学课,因为教师常用趣味性小游戏讲解知识点,在玩中学、做中学,在幸福快乐中脑筋急转弯。姚晓英把游戏、活动等作为“调料”,将相对枯燥的学科教学变成“知识美食”,让孩子在欢声笑语中学习,创造美好的童年记忆。

    教科院附小学生袁景瑞特别期待“趣味体育数学节”。在迎面速算接力时,他边跑边做口算题。

    “趣味体育数学节”是教科院附小七彩节日课程之一。在学生生命的重要节点,该校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让他们快乐成长。一年级新生入学第一天过“蒙学节”,“击鼓鸣志”、“朱砂启智”,孩子感受步入知识殿堂的仪式感。入学前两周,该校通过品性养成课程,教学生认识学校各场所,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为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科院附小分阶段、分类别稳步推进课改,结合实际开发出四大类40门特色选修课。同时采取长短课时,既有20分钟的晨诵课,也有70分钟的科学实验课。

    课程评价体系也随之绿色多元。教科院附小利用米信APP、小思徽章等工具,推进过程性、个性化评价,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课程需求,分析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私人订制地调整学校教学、管理行为。

    “每个儿童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在课改中,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个体正健康成长,一天新似一天。”看到教科院附小孩子的笑脸,深圳市督学农凌感慨地说。如今,教科院附小的办学质量得到家长认同,学生人数也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