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需要一个“成人礼”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4-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有不少中学自发地举办成人礼,但大多是结合高考百日誓师等开展一些励志活动和感恩教育。很多是借助校外培训机构的力量来举办,常常一年一个花样。虽然有些学校也让学生穿着汉唐服饰,在当地著名的宗庙或祭坛举行仪式,也诵几句经,但最终总是落到祈祷高考大捷上面来,故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效果聊胜于无。“成人”哪里是高考取得好成绩那么简单?如果没有一套明确的“成人”目标供孩子们长期追寻,成人礼就不过是一场短暂的表演和娱乐而已。

    在中国,成人礼本是古老的礼节,可以上溯至西周。《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二十加冠,女子十六及笄。冠礼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非行不可。《礼记》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不行冠礼,则一生难以“成人”。

    世界各民族大多有各自的成人礼和成人节,至今盛行。日本、韩国基本保留了我国汉唐时代的成人礼制。节日是人类的精神驿站,是人类在文明早期共同的选择,不因民族不同而有本质差别。成人礼也是分居在五大洲不同人种的共同选择,自有其内在道理。中国古代的冠(笄)礼有一套非常严格的规制和复杂的程序,是每个家庭中的大事,丝毫马虎不得。世界各国的成人礼亦大多如此。

    “成人礼”是人生的重要分水岭。跨过这道分水岭,不仅意味着拥有更多的权利,更意味着要有更独立的胆略,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为了增加仪式感,使人刻骨铭心,因此要举行成人礼。故成人礼既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也是儿童成长的一道门槛,蕴含着阶段性的成长目标。传统的成人礼绝非穿个礼服喊喊口号那么简单,往往都有一套考核程序和考核目标。通过不了考核还算不得“成人”,还得“补考”。面对成人礼,儿童成长需要的不仅是顺其自然,更要努力奋斗。

    笔者认为,要在国家层面上设立成人节,在这个节日里集中举行成人礼。开展成人礼活动应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学校活动一年一次,安排在高三下学期开学初举办,属法定要求,必须举办;家庭可以在孩子十八岁生日当天或前后举办,不作强求。

    “长不大的孩子”,似乎是当代青年的群像特征。“啃老”一族,巨婴心理,仿佛是普遍的社会病。这固然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难以绝对避免的时代病,但归根结底还是教育问题。《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而应试教育只会背道而驰。

    节日只是一个日子、一个时间标志,成人礼也不过是一场活动,如果缺乏完善的体系,不能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追求,则成人礼的作用非常有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中国人都缺少一个成人礼,都要增强“成人意识”,而且迫在眉睫。进入成人阶段,孩子要以成人标准自律,家长尤要以成人标准帮助孩子“完成”他律。很多时候,孩子本可自立,但家长包办过多,甚至连成年子女的育儿权都被家长拿走。这个不会那个不会,熬成婆的媳妇要包办一切。自己不育儿怎知父母苦?所以说,孩子长不大,父母有责任。成人缺乏成人意识,孩子如何能“成人”?

    有心理学家认为,整个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巨婴社会,成人的心理水平是婴儿水平。这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并非一点道理没有。中国人的独立精神、自立意识和能力总体不够强。尊老、爱幼、养老、孝亲,固然是优良传统,但也反映了其背后的传统中国文化强调的是互助和集体主义,个体的独立性往往被忽视。在西方社会,子女过度照顾尚能自立的父母被视为对老人的不尊重。而中国的“尊老”与其有着很大不同。与“人人希望得到他人照顾”的文化氛围相应的,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因此,成人礼要给孩子过,也要给父母和老师过。在今天的中国尤应如此。

    (作者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