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解决问题才是真能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4-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杭州某学校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语言学习能力测评”。在现场,600名久经“考”场的学生,几乎集体犯蒙,因为整个测评,无论方式、方法,还是理念、评价,都比较“前卫”。他们的考卷,完全按“三无”标准打造:无知识点、无套路、无诵记。有孩子考完直接评价:“真的一句英语和中文都没考,也没有任何奥数题,我感觉刚刚更像是在《最强大脑》的比赛现场,只考查能力,不考查知识点。”

    短短两个小时,孩子们必须完成一次断舍离:与唐诗宋词、名言警句,还有语法句型、数学公式等,统统说再见。同时,他们还必须小心翼翼地在视觉冲击、心理考验和思维风暴中来回穿行,利用现学现卖的资源,完成指定任务。可以说,这场测试颠覆了他们对传统考试的理解,也顺带重写了对人才的标准定义。

    这所学校的初衷是进行一场“能力裸考”,在这场“能力裸考”中,通过机械训练和强化巩固而来的学科水平和运用能力,均被无情过滤,包括学生既有的知识储备、应试技巧等,也被完全屏蔽。那考的究竟是什么?其实,考的就是在特定情境下的信息收集、筛选、重组过程,再运用逻辑、演绎、推理等方式,找到规律,直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场考试,对所有应试者都是平等的。以往通过考前强化训练、死记硬背,乃至猜题押题、套用模式等手段而造就优势的“抢跑者”“包装者”“投机者”,都失去了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促进考试公正、平等的全新尝试。孩子对应试的理解上,也有了新的内涵,即所谓的考前准备或考前突击,几乎是无意义的。一切成就,都功在平时,且水到自然成。“能力裸考”检测的,是一种过程性、习得性的能力,而不是装上的“假肢”或装饰品。

    这种大胆地摆脱了传统应试的固有套路的测评方式,将一切既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运用模型等,挡在了人才选拨之路的门外。这种方式几乎重新建立了知识场景和知识逻辑,将“学习+理解+运用”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考查。也就是说,两个小时的测试,至少有一个小时是在学习,而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知识的建构、验证和完善的过程。应试者在这个过程中,唯一得以依靠的,就是个人既有的学习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以及这些能力背后的个人素养。

    被诟病多年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在这张试卷上似乎达成了和解。它诠释了应试的全新结构,也就是不以静止、固有、现成的知识为中心,而以动态、生成、核心竞争力的人为中心,建立场景,创新内容,训练思维,养成能力。只有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们的孩子才更具有建设性和开放性的未来。

    教育进入21世纪,培养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成了学校的当务之急。“能力裸考”范式,是对当前学生评价的一次创新和理念突破。当很多人在积极讨论核心素养,墙上还挂着崭新的关键能力时,我们的孩子最迫切需要的,是能落地生根、发芽、壮大的学习方式、过程检测和评价路径。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