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牛定制 培养牛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4-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5月1日,曹志军又要带学生去国外交流了,这一次的目的地是以色列。从2014年起,曹志军每年都要带“牛精英计划”学员到国外牧场、高校、企业交流一两次,爱尔兰、荷兰、德国、美国等畜牧业强国都曾留下过他们的足迹。

    初见曹志军,青丝渐灰、谈吐沉稳,让人觉得他是一位“老专家”。事实上,曹志军只有39岁,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由他发起的“牛精英计划”,通过带学生出国交流、举办全国学科竞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等,搅动了畜牧专业人才培养格局。

    将课程开进牧场,师生研究成果提产

    “牛精英计划”的创办要从7年前说起。

    为了解决我国畜牧学科学生培养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培养资源分散、育成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从美国康奈尔大学访学归来的曹志军在中国农业大学的支持下,于2011年创办“牛精英计划”,组织入选该计划的学员开展国际交流、校外课堂和暑期实习,并通过将课程开进牧场,举办牛精英挑战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等措施,培养畜牧业未来领军人才。

    现在在加拿大开展博士后工作的史海涛是“牛精英计划”首批学员之一。在参加该计划之前,他对牧场的了解,只停留在寥寥几日的考察,而“牛精英计划”的学员,都必须在牧场进行为期4—12周的生产实习,老师现场进行教学。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机制,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史海涛通过在牧场进行生产实习,发现农户和牧场并不知道如何有效利用秸秆。为了推广秸秆饲料化,史海涛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广泛查阅资料,并带着试验方案先后进驻河南、辽宁、山西的牧场,和牧场工人同吃同住,开展了长达一年的试验研究。

    最终,由他主持的项目“秸秆的厌氧碱贮技术研究”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FAO)3F竞赛特别贡献奖,该项技术目前已在河南、辽宁、山西等省份开展技术示范与推广。

    课程开进牧场,使得科研产出量显著提升。统计显示,“牛精英计划”创办以来,2012年—2016年期间,参与师生共同发表科研论文783篇,其中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321篇,与前一个5年相比,论文总数增加了30%,SCI收录数增加了35%。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改变不愿接收实习生困局

    为了方便学生进驻牧场,“牛精英计划”与35家企业、12个牧场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北京首农畜牧金银岛牧场是“牛精英计划”首批实习牧场之一。起初,牧场场长王炎担心学生欠缺实践经验,可能给牧场生产带来影响,对接收实习生驻场有一定顾虑。曹志军提出由高年级研究生带队低年级学生、不占用牧场额外管理资源,场里这才带着“观察一段”的想法打开大门。

    牧场工作又苦又累,王炎心想,“过不了多少时间,学生们自然会打退堂鼓”。让王炎没想到的是,学生们不仅习惯了牧场的工作生活环境,还利用专业知识为工人们解决疑惑,老师现场指导时,技术员也跟着听讲。当年,金银岛牧场实现单产水平显著提升,突破了12吨(全国平均为6.5吨)。

    这种转变不仅仅发生在金银岛牧场。2017年4月,北京首农、上海光明等大型牧业集团主要负责人主动找到曹志军,商讨暑期实习方案,由人事部门牵头制定了面试、实习、薪资等多项具体规程,逐步确立暑期实习生项目的长效运行机制。得益于这一机制,近几年来,“牛精英计划”师生团队为企业精准立项研究18项、推广技术成果20个。

    搭建“大比武”舞台,学生爱上牛事业

    “牛精英计划”师生创办的一年一度的全国农林高校“大比武”舞台——“牛精英挑战赛”,现在成了学生、教师、企业相互学习的好机会。

    在比赛的日子里,各代表队学生白天在牧场里完成评估和数据收集工作,坚持利用好每一分钟,尽可能多地收集有效信息;晚上在宿舍里完成报告,演练答辩过程,驻地常常亮起长明灯。

    通过一系列与牛相处的活动,“牛精英计划”让越来越多的畜牧学科学生喜欢上了牛事业。中国农业大学“牛精英计划”学员邵大富在参与该计划后,打消了原本要转行的想法,毕业时,在实习期间被单位破格选拔,参与到农业部、中国农科院重大政策起草、项目实施等工作中。

    在多次学术与行业会议中,浙江大学、山东农大等多所高校的教师几次向曹志军提出,希望将“牛精英计划”这种教育教学方式应用到本校。

    为了更好地发挥“牛精英计划”的带动作用,搭建全国畜牧学科学生协同培养大平台,2015年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成立中国牛精英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周旭峰介绍,目前联盟成员高校已达42所,成为覆盖全国70%农业高校畜牧学科的学生培养平台。

    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李健强认为:“‘牛精英计划’建立了一种在畜牧业,甚至农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该项目给学生、高校、产业各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