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六域”立体育人 “三破三立”成就卓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4-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8年伊始,新风扑面而来。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随后,国家教育部门等五部门正式颁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采取切实措施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

    可以预见,我国的教师教育必将呈现出焕然一新的向好变化。

    在此之前,一批怀揣先进教育理念、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教育工作者已承担起“先行先试”的重任。其中,南通大学丁锦宏教授和团队成员,历时28年打造的《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三维六域”教师教育类课程群的开发与实施》项目一举摘得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并被江苏省教育部门推荐申报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

    该成果不仅高度契合《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与任务要求,更在师德养成、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改革创新等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可资借鉴的典范。

    三破三立

    “古语云:不破不立。就教师教育改革而言,我们应积极突破旧思维、旧格局,才能创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理念、新体系。”丁锦宏教授直言不讳地说。

    在此理念指引下,项目团队的成员们经过一次次讨论、争论,求同存异,最终确立了“三破三立”的改革路径。 

    项目组积极突破传统教师教育的观念和资源困境,创新提出“情能本位”的新理念,全面立体地构建出涵盖“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大维度,“儿童发展与学习、学校教育基础、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六大学习领域的“卓越教师”课程体系。新理念坚持“实践取向”,强调“情能兼修”。“师德”方面,项目通过开设“教师情感与师生关系”等校本课程,设置祭孔仪式等活动,并邀请特级教师李吉林等名师来校举办讲座,不断强化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从教信念和大爱情怀;“师能”方面,项目组改“知识逻辑”为“实践逻辑”,开发出“班级管理”等面向中小学教师工作实务的课程,并通过落实“五教模式”、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等,构建出全过程实践育人模式。

    针对传统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单一的旧格局,项目组大胆突破传统教师教育的内容和结构藩篱,创新构建出“立体多元”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坚持“学生立场”和“实践立场”,以学生毕业5年后职业生活样态的素质要求为目标,以鲜活教师职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国家课标为指导,基于教师职场需求逻辑、教师专业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开发出了对接教师职业胜任力的24门微型化、模块化课程群。课程群以系列化、精品化为追求,一方面分解传统课程,设置智能一体、知行合一的模块课程,增强课程的开放性、适应性;另一方面通过增设选修课程,倾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此外,项目还积极增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延长实习、见习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个性化的课程资源,使育人过程从平面向立体转变。

    项目组通过调研发现,学生的学习惰性很多是出于对“记笔记—考笔记”等教学与评价模式的反感。鉴于此,项目组积极突破实施和评价局限,设立教学与考核新范式。教学方式上,项目组积极推行问题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浸润”等方式方法,让学生沿着专业认知—情感体验—实践行动的路径实现能力与素质的共同成长,并针对中小学教育实际,开发建成了“有效教学、班级管理、校本研究、校园法律、教师道德”五大教学案例库;项目组还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开创性地设计了网络慕课课程线上学习与线下微型课题研究、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不仅拓展了课程内容,更拓展了课程教学时空。此外,项目组摒弃“一考定优劣”的作法,构建出融知识、能力、过程为一体的KAP立体考核法,设置试题库、研发“自动组卷系统”,供学生自主练习,检测学习状况,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性。

    奋斗之路

    江苏,南通,中国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

    南通大学作为地区教师教育的中坚力量,更是在薪火相传中,教改不辍。

    时光回溯至上世纪90年代。

    1991年,学校承担了国家教育部门高等师范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三年制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率先提出打破“老三门”格局,构建“理念与技能配套,必修与选修结合”课程群的改革方案,受到国家教育部门、28个省市区教育部门领导和97位师专校长的高度评价。

    一条求索与奋斗交织的教师教育改革之路就此展开。

    “我们一直在强调,师范生的成长目标应是重实践精神、有实践能力的‘教育家’,而不应是侧重理论研究的‘教育学家’。”说话间,丁锦宏教授显得分外执着。

    1998年,丁锦宏教授发表论文《还教育学以本来面目》,明晰了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和作为课程的“教育学”的异同,一举奠定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向度。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列入封面要目。

    2011年,国家教育部门发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项目组立足既往经验积淀,将课标要求与国家“卓越教师”培养项目、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融合,提出了“‘三维六域’教师教育类课程群”建设方案,创新形成了“以师范生师德养成和教学能力形成”为主线,“见教、模教、试教、实教、研教”五大关键节点组合而成的全过程“卓越教师”培养模式。

    方案得到了南通大学教学部门的大力支持,适时嵌入2012级师范专业课程计划,这在综合性高校实为难能可贵,体现出管理者的信任与支持。

    经过4年实践检验,成果凭借出色的成效一举摘得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8年来,丁锦宏教授与团队成员们一步一个脚印,接连承担了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定向培养初中起点多科型小学本科卓越教师模式探索”,国家行业标准制定项目“幼儿园教师师德修养培训课程标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类)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验与研究”,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新课标的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研究”,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情能结合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教研项目。相关成果接连荣获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等6项国家级别、省级大奖,并最终汇聚成为《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三维六域”教师教育类课程群的开发与实施》。

    此外,依托课程群建设,南通大学的“教育学”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学前教育”率先通过全国学前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打造的教师教育专业技能实训中心被选为中央财政支持项目,教师教育实践教育中心入选江苏省高等学校实践教育中心。

    共绘蓝图

    28年磨一剑,南通大学的教师教育改革改出了鲜明的特色,更改出了澎湃的育人活力。

    成果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对教师教育课程类的满意度平均达97%。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攀升,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连年在江苏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中斩金夺银,一等奖获奖率在全省本科专业中排名前列;2016年,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社会支持的“扶苗计划”项目荣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南通市67%的中小学校长和62%的中小学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出自于南通大学。

    成果还大范围辐射海内外高校,课程资源和教材资源进一步惠及全国师范生和在职中小学教师。

    丁锦宏教授主编的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教育学基础》发行突破37万册,和“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学校教育发展》等教材一起被四川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省内外十多所高校教师教育专业选用,并指定为考研参考用书。

    项目坚持共享共建原则,在项目主持人丁锦宏教授的牵头组织下,联手省内8所院校开展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研讨会,协同开发课程配套教材,现已出版系列教材11部,其中4部被列入“江苏省高校重点教材”。

    课程资源上,国家共享资源课程“学校教育发展”,省级在线课程“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学生手机下载APP进行学习,在“爱课程”网向全国师范生免费开放。2015年,江苏省教育部门师资机构委托南通大学承担“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学校教育发展》的10位主讲教师为来自江苏省20个院校40多位同行教学示范。

    近3年,学校与来自北京、山东、新疆和省内67所兄弟院校同行积极交流学习,并通过国培项目,为山西、海南、贵州、新疆等地培训教师超过2000人。此外,项目成员还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进行访问讲学。

    2017年10月,“卓越教师培养”国际论坛在南通大学召开,美国、新加坡和国内同行120多人参加会议,“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大会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众多知名教育学专家高度赞誉成果“注重师范生专业情意、敬业教育和师德养成”的特色,并评价成果“理念先进、问题导向、特色鲜明、实践创新”。

    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南通大学教师教育工作者已为教师教育振兴作出了卓越示范,并正在向着下一个新高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