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校园最美劳动者(下)
“比赛转播过程中,两秒的‘黑屏’是绝对不能被允许的。”此时距大学组比赛的举行只有不到3天了,宓自农当即召集团队,用最快的速度排查问题。接下来的3天对宓自农来说就如同3年一般漫长,他和队友们对方案的每个细节反复检查,可行性一刻得不到验证,心中的大石便一刻不能放下。
9月9日晚上10时,游泳馆灯火通明,宓自农团队所有人都紧盯着游泳馆顶部的照明装置,神情庄重严肃。忽然,馆内灯光一闪、瞬间复亮,线路切换成功!宓自农长长出了一口气,第二天的比赛,终于可以安心了。
“只有多看、多想,才能发现问题。”宓自农时常这样告诫自己。闲暇时,他总会行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细心观察。一次路过教学楼时,宓自农发现一间仅有数名学生自习的教室打开了所有吊灯。经过调查,他发现这样的现象并不是个例,不少学生喜欢去人少的教室自习,学校教学楼几乎所有教室都灯火通明。宓自农意识到,如果这一现象得不到改善,学校将为“空教室”付出巨大的电耗代价。
一个偶然的契机,宓自农想到可以通过灯光智能控制提高到座率来实现教室节约用电。经过反复试验,宓自农为教室安装了可以控制光源的智能电灯,间接性地促使学生尽量集中在一个教室学习。后来,学校给近百个教室的电灯全都装上“感应器”,实现了教学区域的灯光智能化管理,能耗减少了40%至50%。
为了有效利用学校山坡的灌溉用水,宓自农还“自学成才”,设计了一套校园水循环灌溉系统。该系统投入不到两年,为学校节约了两万多立方米自来水。
谈及工匠精神,宓自农把“舒”字一分为二:“舍、予,即舍得、给予。后勤工作者应把奉献和给予立于首位,只有舍得付出,才能换来自身精神上的舒适。”
实验室有个“万能钥匙”
本报记者 柯进 通讯员 陈艳红
“老郑在吗?教学九楼的电子显示屏坏了,你能帮忙看看吗?”“老郑,我称体重的电子秤坏了。”“老郑,系里的投影仪出问题了,你什么时候能过来?”……在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师工作群里,“老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每天这样的留言都会刷屏。
在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万能钥匙老郑”几乎无人不识,只要是与电有关的东西出了问题,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老郑。然而老郑并不是学校的维修工,而是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实验课的教师郑东平。
“说万能有点儿夸张,不过是比别人对电了解得多一点儿,动手实践的能力强一些罢了。”郑东平谦虚中稍带点儿自豪。
“我觉得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学校师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自1996年到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工作以来,郑东平不但用专业知识义务服务大家,还指导学生成立了专门的科技服务超市,以科技服务为产品,服务校内外有需求的人。
“有一次,学校的电子屏坏了,找了好几次厂家,总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后来,我们找到老郑。老郑和他的学生团队修了一下。结果,修好后电子屏用了一年,没再出毛病。”该校党委宣传部负责人说。
2013年成立的大学生科技服务超市是有着25人的团队,团队成员都是爱好科技创新的学生。郑东平记得,第一个服务对象就是本校的一名教师——他的手机出了问题,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科技服务超市。为了这“第一单生意”,学生们找专业书籍、上专业论坛查找资料、反复拆装……3天后手机修好了,“这名教师特别满意,也让我和学生们高兴了很久”。
“科技服务超市虽然是一个创业团队,但除了维修所用的基本元器件材料费用外,其他项目很少收费,主要是做服务。”团队成员、大三学生尚子游介绍,在科技服务超市团队里,“只要是在项目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找郑老师,郑老师一定有办法!”
“当初发起成立大学生科技服务超市,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服务师生,二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郑东平说,“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践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们能更多地了解社会,并融入社会。”
如今,在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郑东平”这个名字因为不被人常叫,辨识度远不如大家习惯称呼的“万能的老郑”。因此,郑东平索性把自己微信名改成了“万能的老郑”。
深山里的厨工教练
本报记者 施剑松 通讯员 赵长顺 吴青友
“防守!防守!”“再大胆点!突破!”……指挥声、口哨声,响彻在京郊深山里的一块篮球场上。
这里是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镇中心小学,带着学生们紧张训练的教练叫郑仲武,是学校食堂的一名厨师。
女篮教练是郑仲武的兼职。可就是这位“厨工教练”,去年带着这所深山小学的孩子们拿到了密云区中小学生小学组女子篮球赛的冠军!
每天清晨6点,宿舍楼下肯定会听到郑仲武清脆的哨声,不一会儿就是队员们急促的下楼声。
夏天,黎明方晓,远处的云峰山静静矗立,山峰间学校的篮球场上汗流浃背的老师和女篮队员,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冬天,天还没亮,山间清冷的操场上,教练和队员只是天地间的一道道剪影。
不老屯地处北京密云深山区,女篮姑娘大多为留守儿童,缺乏自信。是郑仲武的篮球队,把大家拧成了一个互相配合、互相信任、团结协作的整体。
2017年3月11日,当终场哨响起,刚从球场上下来的女孩们,把郑仲武团团抱住,泪流不止。所有孩子都记得,备战期的每个周末、节假日,白发苍苍的郑老师会亲自开车去各村把队员们一个个接到学校,又在训练结束后把队员们一个个送回家;所有孩子都知道,为了不耽误食堂的工作,郑老师每天都要提前做好早饭的准备工作,他做女篮教练以来,从未耽误一次晨练。
2017年11月,不老屯镇中心小学女篮代表密云区参加北京市小学生篮球冠军赛,获得第三名。2017年12月,学校女篮征战密云区小学女篮赛又获得亚军。
郑仲武和篮球改变了这群留守女孩的命运。球队核心张雨桐、高颖新被城里中学的教练看中,密云二中、北京体校等多所学校向她们伸出了橄榄枝,这也给低年级球员带来了巨大鼓舞。
“我担任女篮教练,源于自己对篮球运动的喜爱与梦想,源于对教育事业的那份责任,更源于学生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郑仲武说,“我就是要做厨工里最好的教练。”
仿佛是在和时间赛跑,即将退休的郑仲武,在自己的“业余时间”里,用坚守为大山深处的留守女童,撑开了那扇改变命运的大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