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活动应推陈出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5-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应该是课堂。从课堂教学角度看,要使核心素养落地,还需要借助于课堂学习活动的创新。

    课堂活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新课标指出,高中生物学科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又可以用于适应和改造新环境的品格和能力。相关理论认为,活动是人类与周围客观事物交流和改造的过程,是人类完成对客观环境认识和需要的目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是在其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中得以发展的。学习活动是指学习主体在一定的环境中,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改进原态(学习活动前学习者的素养状态)生成新态(学习活动后学习者的素养状态)的过程,它隶属于活动范畴。这种概念的内在关联性告诉我们:课堂学习活动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学习活动设计是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下面详细地分析学习活动设计的几个关键点。

    课堂学习活动应指向于概念的建构

    活动任务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中心点,其意义在于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目标。那么学习活动任务的设计应该指向哪里呢?高中生物学科新课标指出:“内容聚焦大概念”“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发展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学习活动任务的设置应该指向于重要学科概念的构建。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虽不等同于生物学概念,但涉及众多概念的概括和抽象,需要多个概念支撑。例如,有关结构与功能的观念需要分子水平(蛋白质通常由20种氨基酸分子组成,它的功能取决于氨基酸序列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细胞水平、个体水平及生态水平等多个概念共同支撑。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构建概念的过程,也是发展自己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在新课标中概念的编排是立体的、以单元为单位的,指向概念的学习活动相应也应是立体的、以学习单元为单位的。以染色体相关学习内容为例,活动设置如下:

    活动1:从染色体组型角度分析蜂王、雄蜂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活动2:从“全能性”角度讲述蜂王产生的卵子的染色体组成。

    活动3:从蜂王产生的卵子的染色体组成出发,阐述染色体组的特点。

    活动4:构建染色体组与生物倍性的关系模型。

    课堂学习活动应始于真实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曾指出,知识转化为素养需要“情境+反思”。这里的情境应当是真实的而不是假设的,虚假的学习情境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思考,还会阻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虚拟的问题相比,真实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只有了解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生存空间受到的挤压、身心健康受到的摧残,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想去帮助他们,才会形成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付诸行动。

    同时,基于真实情境所产生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问题。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提出的往往是一个不完整的问题,即没有解答学生离开学校后将要面对的真实问题。例如,按照新课标要求,在讲述“乙烯等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这一问题时,涉及生物学科知识,同时也涉及社会责任问题。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用“果农滥用催熟药剂乙烯利导致1万公斤葡萄被销毁”这一热点社会新闻作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高中生如何行使自己的社会责任?有一名学生提出:“拟写一个禁止催熟药剂滥用的提案,在老师的帮助下完善提案,将它呈交给兼任市政协委员的本校老师,从而引起相关责任部门对此事的重视。”教师再以学生建议为起点,组织学生课前通过社会调查、文献检索、访谈等形成提案,课中通过小组汇报、讨论等形式展开提案论证,课后完善提案、开展进社区宣讲等活动,从而在帮助学生构建概念的同时内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堂学习活动重在“知识的重演”

    在传统课堂中,学习活动往往是从教师讲授概念、原理开始的,即是从人类认识的结果开始的,让学生直接了解概念虽然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容易忽视学生的认知过程,无助于学生素养的形成。

    “学习重演论”认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一个时期、一个时期地复演人类理智发展和道德发展的各个阶段。U型学习理论指出,学习需要让学习者经历一个知识的还原与下沉、经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过程。因此,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要引导学生回溯到知识创生时的原始状态,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我们把基于“U型学习理论”的学习过程称为知识的重演,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重演知识发生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重新思考设计学习活动。例如,有关孟德尔定律的学习活动不应该从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开始,而应该从孟德尔所处的时代背景开始;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相互作用的学习活动,不应该从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结果开始,而应该从自然界中植物创伤部位的自然分化现象开始;细胞器结构的学习活动不应该从亚显微结构开始,而应该从显微观察技术的发展开始。

    教学与评价应该合而为一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与评价应该是“洗发护发二合一”,即“教一下,学一下,评一下”。因此,我们所设计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应该有相对应的评价任务。在评价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是如何学习的,相关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他们的知识是如何建构的,等等。教学评价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在此我们关注的主要是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评价这个工具,来诊断并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例如,图表中前3个学习活动需要设置多项评价任务,来评价学生对染色体组的认知进阶,具体到活动3的评价任务可以是:评价并发展学生对染色体组特点的认识水平(外显的染色体形态水平,内隐的遗传信息水平)。因此,在学习活动中的评价应该是及时跟进式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并能根据评价的结果调整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的目标与方法。

    (作者单位:盛国跃,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周初霞,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