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的目标首先在于止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5-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做人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成功,但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发现,有的孩子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失去了本来可以有的正常发展,甚至可能得到的超常发展,“被父母教坏了”。

    一般来讲,儿童面临着两条成长道路:一是正常长大成人,身体、心智、德行都得到至少正常的发展,有的还可能获得超常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正常人或社会精英;二是成为问题儿童,小时候是不招人喜欢的“熊孩子”,是智力没问题但学习成绩跟不上的落后学生,长大后罔顾社会规则,这些原本没有任何问题的幼儿,最后“长歪”了。

    孩子有怎样的人生,作为第一任教师的父母责任重大。家庭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追求成功,首先还在于止损,别让你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给本来可以好好发展的孩子造成损失。

    比如,在家庭教育中,该宽松还是严格、放养还是圈养,主张不少,反对、赞成、走中间路线的兼而有之。有的人认为今天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失之于宽,用的是例举法,举出一些公共场合父母对孩子放任不管招人厌弃的例子,主张对孩子教育要坚持严格管教。

    有的人认为在尊重儿童独特价值的基础上才可以谈论教育的宽松或严格。童年是有自己独特价值的,孩子之所以为孩子,就在于此。孩子不仅仅是要被成人教育、用规则驯化的物种,还有自己认知世界的独特方法,有自己玩耍游戏、好奇、探索的天性。

    孩子和成人之间是有分歧的。你看一朵花好,在那里欣赏吟哦,在孩子的眼里,可能觉得这朵花反不如旁边窜过的一条脏兮兮的黄狗。对孩子实行严格教育的家长,之所以容易栽跟头,大抵是因为总想用自己的规则、标准、想法去要求孩子。有时越严格越适得其反,越适得其反越严格,最后连孩子当初本来具有的一点活泼可爱、好奇探索的心性都被抹杀了。这样的严格,不仅没有帮助孩子正常生长,反而让孩子的正常生长受到伤害。

    儿童是需要教育的。一味地让孩子爱怎么玩怎么玩,这被称之为“傻玩”。幼童“傻玩”是他触摸、探索、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孩子长到上幼儿园阶段,如果还是“傻玩”,那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就在这样的孩子身上失去了。

    教育就是形成好习惯。家长、教师,能够帮助幼小的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还要注重形成好的行为举止、做人习惯。这样的培养和家庭教育的宽、严其实关系并不大。

    如果对一些“熊孩子”的行为形成追根溯源,会发现并不是在于家庭教育的宽严,而在于其父母本身并不具备某些好习惯和好的行为方式影响了孩子。

    要实现家庭教育的“止损”,首先还在于家长。你要让孩子做个正直诚实的人,如果自己身上没有这样的品格,很难。当然一个没有这种品格的家长,也很少会对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

    宽就不好?严就好?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度。

    把握好度,才能止损,才可能实现成功。但度在哪里?比如,在大自然的环境里,让孩子尽可能放松、舒展,不要那么刻板,做个没形象的顽皮孩子;在公众场合,让孩子学会尊重、体谅、自律,做个绅士淑女。

    孩子需要自信从容,需要独立而能融入社会,这需要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让孩子感觉到辛苦、不自由。所有的优秀和成功,总是要付出汗水和辛劳的。问题在于给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途径和方式。这同样很考验家长的教育水平:严格、宽松的教育方式都可能获得成功,但棍棒式教育的严格、完全放任的放养,却并不可取。宽严相济最难做到的是夫妻两人在宽严问题上出现分歧时能否形成协调和一致,如果形不成一致,也会“宽严皆误”。

    教育也要讲究中庸之道,就是恰到好处。对孩子的教育要恰到好处,这是一个技术活儿,没有谁天生会做家长,需要学习;没有谁会在家庭教育中永不犯错、从不犯难,这需要反思。没有谁能确保自己在教育孩子这桩事业中获得成功,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除了尽可能追求成功,另一个基本的目标应当是尽可能止损——不要因为我们的失误,让孩子本来具有的潜力和天分受损,误了孩子。

    (作者系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