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巧借力 风劲扬帆正当时
委托管理是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辐射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很好地满足了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与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委托管理并不是教育理念、管理模式等的简单植入,被托管校必须在吸纳先进理念和文化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创造性地“消化吸收”,在融合、移植与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可以说,善于顺势而动、借力而为,促进自身的提质升级,这是一种胆识,亦是一种智慧。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高桥实验中学前身为创立于1992年的上海市高桥实验学校,是一所乡管初级公办中学。1998年,老牌区重点中学高桥中学初高中脱钩,其初中部与学校合并,更名为上海市高桥中学西校,属浦东新区社会发展部门直管。2006年8月,浦东新区社会发展部门、上海师范大学、高桥镇教育部门签订三方联合办学协议,浦东新区社会发展部门委托上海师范大学对学校进行管理,学校更为现名。如今,学校已走过了三轮、整整12年的委托管理历程。现任校长巩清明带领班子成员在承继首任校长张正之提出的“发展教育”思想和“让每一位师生得到自主、充分、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在上师大附中严一平校长、贺亚丽书记全力支持下,根据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国际教育的发展大势,提出了“强基提质、优化发展”的办学方略,促进学校在较高层次上实现规范发展、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托管以来,学校获得了全国百强学校(第二届)、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区文明单位、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区少先队红旗大队、区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区教育系统综合考核优秀、委托管理评估优秀等荣誉,正向国际化、信息化、有特色、有一定区域辐射作用的素质教育实验校的目标阔步迈进,缔造了借由委托管理实现“脱胎换骨”、品质提升的成功范例。
融铸先进文化理念,彰显现代教育风范
学校的首任校长和现任校长均由上师大附中委派,承担全面主持学校工作的职责。当前学校实施的“强基提质、优化发展”的办学方略,是对“发展教育”思想和“师生发展”理念的丰富与完善,也使学校的办学路径更符合时代要求。巩校长深知,要想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保障,就必须夯实、优化学校管理。为此,他带领管理团队努力实现依法治校、文化立校和民主治校,按托管要求切实承担直接领导、具体管理的责任,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学校文化。
刚柔相济,人文为上
学校在重视物质文化建设,于绿化、洁化、美化中融入育人元素的同时,强化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根据时势发展和自身实际,建构了由托管方案、发展规划、学年度计划、部门计划和相关总结与自评等组成的配套管理文本,完善系列规章制度,重视过程管理的执行效能,为规范办学奠定了校内管理基础。同时,尽力为教职员工营造民主、愉悦、和谐的思想、心理、工作环境和氛围。学校人文环境舒适雅趣,无声地传递着和谐人际关系的正能量,“探病弱、送温暖”“细体察、解忧难”成为凝心聚力的共识和常态。
融塑文化,丰富理念
为更好地吸纳先进理念为我所用,学校在原有的以勤勉、朴实、向善为主流的染有乡土文化特征的文化中注入了托管方与时俱进、开放大气的文化因素,在现有的学校文化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因子,使学校更具现代风范。
学校从课程建设和对外交流上双管齐下。在课程建设方面,分别对三类课程提出要求:首先,基础课程重在渗透,如人文类学科渗透“国际公民教育的理念”和“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理科类学科则在“世界科技成果”和“科学家风范”等方面有机渗透。其次,拓展型课程重在补充扩展,学校构建了具有国际理解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涉外交往礼仪”“棒球训练课程”“经典美剧欣赏”“AR阅读”等。还组织多门学科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多视角地认识世界。再其次,探究型课程重在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自2013年6月起,学校和美国苏珊娜中学就“节能与环保”命题共同开设探究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校加强对外交流,近年来先后与美国苏珊娜中学、加拿大博域中学、澳大利亚爱尔默中学结为友好学校。学校管乐团多次赴北美、欧洲交流,英国、美国的教育同仁也多次来校切磋交流。
普适性学校课程和互动性对外交流活动使学生在生动的异域文化情境中,切身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拓展了国际视野,培育了国际情怀。
坚持“教师首位发展”,“四项工程”齐头并进
对于学校的工作重点,巩清明校长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能否办好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师资队伍的素养、境界休戚相关,唯有以教师发展为本,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为此,学校在坚持“双重为本”的基础上确立了“教师首位发展”理念,以“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的教师素养和境界为师资建设总目标,再结合具体校情,制定微观目标和阶段分层目标,通过“四项工程”,着力培育一支德教双馨、适应教育现代化需求的教师队伍,重点抓好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
工程之一:培育优良的师德师风
抓好师德师风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除常规性、普遍性的师德讲座、师风检测、学生评优等举措外,学校还重点抓了三项工作:一是营造正能洋溢的校园人文环境。由学校党政班子、共产党员和“三长”(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工会组长)率先垂范,让团结、进取、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为教师的健康成长打实外在基础。二是观照党和国家的殷切期盼。学校通过网上学习、专题会议等途径,向教师提供关于“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的论述及相关评述资料,定期向全体教师发放“全国十大教师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要求教师撰写或畅谈读后感,使教师在学习反思中不断进步。三是关注常态的教育教学。制定一系列规章及考核制度,督促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强化自我要求,以优良的师德师风使平凡的工作绽放光彩。
工程之二:在读书与师训中“加油充电”
学校定期出版《学习资料》,让教师在开阔教育视野的过程中认知、感悟、析疑、提升。形成了“有效课堂建设”的惯例,如2011年10月启动的发韧于上师大附中优质教育资源的“走近名师,相约课堂”主题教研至今已走过了6个年头,而每年交替开展的“百花奖”(青年教师)和“耕耘奖”(各级骨干教师)交流研讨活动已扎实推进12年,紧扣“教师教学基本功”和“学生有效发展”,让教师树立先进教育理念,提升自身施教水平。
工程之三:夯实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基本功
基本功的磨砺、夯实是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专业修炼的核心任务。为帮助青年教师打好班级管理和教学调控的基本功,学生处通过专题培训和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使青年教师逐步参悟班级管理的门道,能够尽快胜任班主任工作。
在引领青年教师打好学科教学基本功方面,学校通过“教学五环节”要求、“百花奖”“耕耘奖”评课活动和“走近名师,相约课堂”教研活动等,对青年教师进行从严从细的要求。如要求青年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备自我的综合考量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选择适切的教法、学法。又如,要求每位青年教师一学期至少听以本学科为主的10节教学评比课或骨干教师展示课。
课程建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难点。为使青年教师打下课程开发、实施的基本功,学校将青年教师逼上校本课程建设之路,在开发与实施上双管齐下。学校现已开设的47门校本学科类、技艺类课程中,有23位青年教师担任主角,占全校课程开设教师数的一半。另外,已成系列和亮点的“主体性德育”课程、“古今高桥”课程和“艺术教育”课程,青年教师都积极参与,作出了突出贡献。
工程之四:在坚持不懈的教科研活动中提升青年教师的发展层次
教育科研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学校始终秉持“课题引领、科研促教”的教科研宗旨和“求真务实、研以致用”的教科研准则,力抓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
建章立制,明确要求: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每学年必须独立完成一个原创性课题或论文的实践研究,必须独立完成一个原创性德育或教学案例的实证研究;重视过程,加强辅导:从选题填表到立项开题,从定期检查到动态反馈,从资料积累到论文结构,均由教科室跟踪管理,并组织力量对青年教师的课题研究或论文撰写做专业性辅导,尽力提升研究质量;激励评价,展示成果:对于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科研成果,学校每年都进行评奖,同时定期出版专辑,予以展示,并推荐优秀成果发表或参与评比。
历经教育科研的实践磨砺,学校青年教师的研究能力、反思品质均有较大提升,向着研究型教师不断迈进。迄今,以青年教师为主干力量,学校已独立完成了8个市、区级课题或项目的实践研究,多数课题在正式评审中获奖,学校被评为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学校已在区级刊物出版专辑6册,有20多篇教师论文在全国、市、区级评比中获奖。
以上述“四项工程”为主要抓手,学校探索出了“自我修炼、同伴互动、专家助推”的校本研修途径,以“制定规划→落实管理→检测评估→总结得失→固本改进”的五环机制为保障,加强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很好地达成了师资建设目标,使学校发展的根基更加坚实,步伐更加有力。
健全优化育人网络,促进自我教育落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实现全员育人、多元联动,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高桥实验中学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纲要和根本任务,统领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德育内容,优化德育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理想信念,形成美德雅行,奠基精彩人生。
实现全员育人,促进家校联动
学校通过班主任专题培训、常规例会、青年论坛等方式,加强校内德育专职队伍建设,还通过全教会、教代会、座谈会等,形成“齐抓共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共识,努力优化校内育人环境。同时,不断优化“三结合”育人网络,充分发挥家委会、家长学校和班主任作用,促进家校联动,并借助高桥镇、所在社区的关心、支持,使各方形成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多种渠道推进,丰富德育载体
学校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力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抓细、抓实、抓好。要求教师在教学反思和课例撰写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德育元素的渗透。学校还对“社会与品德”课、校班会课的设计与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其教育作用得以更充分的发挥。
同时,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让学生扬显个性,实践体验。学校红领巾社团达20多个,涉及民族特色、文学、科学、艺体等类别,一部分精品社团已经提升为校本课程。学校的特色德育课程“景观文化课”,以自然、人文、革命历史、科技和军事等景观为课程资源,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检、自主教育为基本特征,对学生进行“德美一体”的“两纲教育”。特别是乡土教材《古今高桥》的探究性学习,更使学生增强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促进了多种能力的提升。学校还以每年开展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为载体,开展多项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陶冶情操,展示风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