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马克思的初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5-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马克思终其一生,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和人类的美好幸福而不懈奋斗,很好地回答了人应该为谁活着、怎样活着的人生难题。

    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这位出现在19世纪的思想巨人,在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辉。

    马克思已远去,今天我们纪念这位伟人,回望青年时代马克思的初心,能给我们的前行带来不竭的动力。

    马克思曾就读过的威廉中学(现改名马克思中学)收藏了三份马克思临毕业前完成的作文,分别是1835年8月10日的宗教问题作文、8月12日的德语自由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和8月15日的拉丁语作文《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毋庸置疑,这三篇作文的语言范式充满了宗教的气息,众所周知,马克思出生于犹太家庭,耐人寻味的是父母给马克思洗礼的却是基督教仪式。1834年3月23日,马克思受坚信礼(坚信礼在基督教中是孩子正式加入教会的仪式),很显然,从教徒到彻底的无神论者,马克思思想的演变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篇毕业作文中最能展示马克思个性的习作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如果把中学毕业作为青年马克思人生的原点,那么这篇自由撰写的母语作文就是洞察马克思初心的最好文本。

    作文中,马克思并非夸夸其谈自己的职业取向,而是把定论建立在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上。文章一开局,马克思就以类比的手法展示了他的独特视野,他写道:“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的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马克思认为,人们在选择职业时,理想也许很丰满,人人都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职业,但现实却很骨感,正如人们在社会上的其他活动一样,并不是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愿,而要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限制。他说:“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如此客观理性的演绎,让我们几乎很难相信这是出自17岁中学生的笔下。正是这种直面现实的思索、清醒的理智和完全超越同龄人的深邃,使我们深切感到马克思当年立下的远大理想并非心血来潮的空洞口号。

    那么,马克思是如何看待职业取向的?马克思认为,为谁选择职业比选择什么职业更重要。一个人如果仅仅从利己主义的原则出发,只考虑如何满足个人的欲望和名利,虽然他也有可能成为出色的诗人、聪明的学者、显赫一时的哲学家,可是,他绝不能成为伟大的人物,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马克思断定,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他写道:“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最后,马克思以充满激情的语言亮出自己的远大志向:“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有人说,十七八岁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多变的时期,对马克思的中学毕业作文不应作过度的解读。但是,如果不加以解读,我们又怎么能洞察马克思的初心?马克思认为,通过一个人的文章可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对于一个终生致力于思考和理论探索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这话放在他本人身上也恰如其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虽然是一篇习作,但却凝聚着一位17岁中学生立志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的职业取向。

    那么,马克思后来的职业生涯是否践行了年轻时播下的初心呢?

    1841年6月,马克思顺利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以他的才华和名气,要获得一份优厚报酬的工作应该不成问题。但几经折腾,马克思的职业开端却选择了一份政治风险极高的职业——担任自由派报纸《莱茵报》主编兼自由撰稿人,马克思凭着犀利的笔杆子,为出版自由、为劳苦大众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如受到广泛关注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文中谴责立法机关偏袒林木所有者的利益,剥夺贫民捡拾枯枝的权利,文章提出了必须为民请命的立法观。马克思不遗余力地为弱势群体仗义执言,严重刺痛了普鲁士反动派的“心脏”,他的一些文章遭到封杀,如《评普鲁士政府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被检察机关提前撤掉,后改在瑞士发表。

    1843年,进步的《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开始了流亡者的生活,他失去了国籍,失去了职业,但初心不改,从未被政治迫害和生活拮据所吓倒。后来他曾向流亡地英、法当局申请国籍,均遭到拒绝,他戏称自己是“世界公民”。这一称号也是他不屈服于命运,终生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的见证。

    1848年2月,他和恩格斯共同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成了无产阶级追求解放和幸福的代言书。宣言是马克思30岁的最好礼物,也是他践行初心的实际行动。

    1867年,马克思的浩浩巨作《资本论》第1卷在汉堡出版。为了工作,马克思常常熬夜,严重透支了体力,去世前的最后一天,身边还堆放着大量未完成的遗稿。这是马克思践行初心、升华初心的见证和思想遗产。

    从17岁播下为人类谋幸福的初心,到而立之年创立《共产党宣言》,再到晚年未写完的《资本论》遗稿,马克思终其一生,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和人类的美好幸福而不懈奋斗,很好地回答了人应该为谁活着、怎样活着的人生难题。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