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狐狸,我会变成坏人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5-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准备表演“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活动开始了,大家推选赫赫和千凝做演员,他俩商量先让千凝演狐狸,赫赫演乌鸦。两位小演员演得很好,表情和语调非常逼真,吸引了许多小朋友前来欣赏。该交换角色了,可是赫赫迟迟不动,千凝急了:“不是说好了要交换角色吗?”赫赫也很矛盾地说:“可是我不想演坏狐狸,它真的太坏了!”宜珂和馨怡说:“不想演也要演,你答应过的。”

    赫赫还是执意不肯演狐狸,小观众也都没了兴致,陆陆续续又有孩子说自己也不愿意扮演狡猾的狐狸。这时,我走过去询问孩子们:“狐狸的角色该不该演?”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狐狸看上去很坏,但还是非常可爱的。”“狐狸虽然很坏,但是也很聪明。”大家七嘴八舌地说。

    经过大家的劝说,赫赫终于同意互换角色。

    在后来的表演活动中,又有小朋友主动演了狐狸的角色,而且他们还创编出了很多主意来骗乌鸦嘴里的肉,“谁来演狐狸”已经不再成为孩子们表演的障碍。

    区域活动结束后,我一直在反思赫赫的话。很显然,赫赫是善良的,他知道狐狸很狡猾,是“坏”的。但因为厌恶狐狸的特质,以及受表演情境的熏陶与情节感染,赫赫将现实与表演混淆了起来,认为狐狸的“坏”不能与自身的表演相贴合,否则自己也会被贴上“坏”的标签。尤其是在乌鸦的肉被叼走的情节中,赫赫对乌鸦的遭遇非常伤感,对狐狸花言巧语谋取利益的做法感到愤恨。被这种情绪主导的赫赫在交换角色时,产生了强烈的内心矛盾,于是才出现了表演中断。

    后来,在大家的讨论下,赫赫终于同意扮演狐狸,但事情似乎又走向了相反方向。

    孩子们不但接受了狐狸的可爱、聪明,而且,在游戏后期,孩子们已经从被动表演发展到自发性地角色互换,通过自由思考和自我创造式的“取肉”情境进行表演。比如,赫赫扮演的狐狸给乌鸦讲了一个笑话,乌鸦终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于是肉被狐狸取走了。涵涵扮演的狐狸对乌鸦说:“您的羽毛太漂亮了,如果再用舌头舔几下,就比得上孔雀了。”乌鸦信以为真,可是肉被叼走了……我被孩子们的转变惊呆了。不久前,他们还讨厌狐狸的“狡猾”,可是,没过多久,他们就又陶醉在狐狸的“狡猾”中了,我又有些担忧。

    我意识到,在这个话题中孩子们至少有两个疑惑没有解开:我扮演了坏人,我也会变成坏人吗?在生活中,狐狸的那些“花言巧语”也可以被采用吗?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组织了一次“狐狸形象”大讨论。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老师,我只是在表演区表演,不会变成坏狐狸的。”“那些话都是欺骗其他人的,我们不能学。”“狐狸的话是夸奖的话,别人听了会开心,我也要学这些话对我的好朋友说……”

    我发现,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多数孩子都能认清角色的负面与个人品质并无关系,但个别孩子还是将对角色的憎恶引申到了自己身上。“我讨厌狐狸,如果我扮演狐狸,大家也会讨厌我的。”针对这种错误认识,我告诉他们:“表演区里每天都发生着许多故事,除了‘狐狸与乌鸦’的故事,还有‘小红帽’‘狼和七只小羊’等故事,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位小朋友扮演坏人——狐狸或狼。老师也扮演过坏人,那你能说老师就是坏人吗?”孩子们脱口而出:“老师不是坏人。”“对啊,老师不是坏人,你们与老师一样,扮演了坏人,但你们还是好孩子。”听了我的解释,那些心存疑惑的孩子很快就释怀了。

    但对于如何看待“花言巧语”,我发现孩子们褒贬不一。于是我引导他们:“孩子们,如果这些话出自善意,别人不因为这些好听的话而受到伤害,我们是可以说的,比如夸奖琪琪漂亮、萱萱聪明,你赞赏别人的同时,别人也会因此喜悦。但如果你说好听的话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别人却受了损失,那这些话我们是绝对不能说的。”

    听了我的话,孩子们一个个若有所思,或许他们还没有彻底想清楚,但我觉得不重要,今天的这个话题对于孩子们来说已经足够重要,它已经在孩子们内心种下了一颗关于是非善恶的种子。至于孩子们消化得怎么样,我愿意用漫长的时间去等待,去引导。(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文正教育集团文轩幼儿园)

上一篇:说谎并非幼儿天性     下一篇:豆苗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