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真理 时代的篇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5-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818年5月5日,德国小城特里尔,一代伟人马克思诞生。200年后,世界东方。高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火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亿万人民书写人类发展史上新的奇迹。图为2009年5月4日,游客进入北大红楼内的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2018年5月3日,德国特里尔市立西麦翁博物馆的马克思主题展入口。新华社记者 单宇琦 摄 2018年5月3日,在英国伦敦北部海格特公墓,人们来到正在进行维修的马克思墓前参观。新华社发(蒂姆·爱尔兰摄)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真理之光穿越时空。

    1818年5月5日,德国小城特里尔,一代伟人马克思诞生。

    200年后,世界东方。高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火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亿万人民书写人类发展史上新的奇迹。

    “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世人庄严宣示——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

    百年大潮,风起云涌,唯有真理与人格的力量超越时空,始终闪耀在人类历史的天空

    首批10卷,共计600万字!

    2015年启动的《马藏》编纂工程,计划在2018年交出首份“成绩单”。

    “搜集汇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的各类文献,这项工程预计需要20年才能完成。”在北京大学教授、《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顾海良看来,其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这是一座思想的丰碑。

    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时间回溯到19世纪40年代。

    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汲取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进化论等最新科学成果……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千百年来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智慧结晶,更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穿越至今,依然耀眼夺目。

    人们看到,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每遇到一次危机,就会引发一场“马克思主义研究热”。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论》等著作再次热销。

    无论是敌视者的攻讦诽谤,还是误解者的歪曲责难,都阻挡不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在不断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始终焕发强大生命力。

    历经岁月沧桑,仍然撼人心魄的还有人格的力量。

    “最熟悉的陌生人”“自古英雄出少年”“问题少年到学霸”“哲学博士炼成记”……

    不久前播出的音频党课《给90后讲讲马克思》,从马克思一生中精选出19个小故事,推动年轻人认识马克思并一起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意义。

    而远在西方,英国广播公司第四频道调查3万听众,征询“古今最伟大哲学家”,马克思位居第一。同年,马克思在德国被评为“德国最伟大人物”。

    诞生于两个世纪前,与世长辞已百余年,“马克思”这个名字以及“白胡子老头”的形象,深深印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

    “我从小就看到家中客堂悬挂的马克思像,那长长的头发和胡须,那深邃的目光,成为永远的记忆,刻入心灵、注入灵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

    吴为山为马克思塑了一尊铜像,以身着大衣、目光深邃、手握书本、阔步向前的造型,呈现伟人形象。这尊铜像,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当天在特里尔正式揭幕。

    “这是马克思定格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形象,带着滚烫的情感温度。”吴为山说。

    这是对真理发自内心的信仰,也是对伟人油然而生的敬仰。

    青年时期树立崇高理想、30岁与恩格斯合作写下《共产党宣言》、历经40年写作《资本论》,马克思为着真理孜孜以求,“除了崇拜真理,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

    对自己热爱的工作和事业,马克思曾这样表达内心:我已经把我的全部财产献给了革命斗争,我对此一点不感到懊悔。相反地,要是我重新开始生命的历程,我仍然会这样做……

    没有一位思想家能像马克思那样,以博大情怀,时刻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命运;以深刻洞察,从人类生活的基本事实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入手,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凌云之志,投身于人类的解放事业,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探索人类解放的道路。

    连日来,马克思的故乡举办一系列主题展、音乐会、读书会、研讨会……纪念伟人诞辰200周年。主题展中,《共产党宣言》是不可或缺的展品。

    “在策展过程中,我们从全世界搜集了约250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包括只有掌心大小的袖珍版。”在马克思主题展览公司负责人、德国历史学者赖纳·奥茨看来,250个不同版本的广为流传,直接反映了马克思的理论和学说在全世界的影响力。

    一部《共产党宣言》,首次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从一种学说、一种理论到创造出一种制度、一种道路。

    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这样一种语言:亿万人用它来表达他们对一个更公正、更美好的社会的希望。

    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引领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初夏,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北大红楼历经百年沧桑,矗立在新时代的阳光下。

    作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这里正在展出“不忘初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陈列”。生动的图片、丰富的文物,向参观者讲述着一个世纪前,革命先驱们对真理的探索、对光明的企盼。

    历史,总是在一次次巧合中更显意味深长。

    1918年,正值马克思诞辰100周年,北大红楼落成。不久,这里即成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方: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来到这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共产主义小组在这里成立。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异于一盏明灯,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红楼无言,见证百年风云——

    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再到新中国的成立;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一个曾经衰落的东方大国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

    奇迹的背后,是真理的力量。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既有初心不改的坚持,也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诚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如何正确、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停止思考和探索:一方面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中国的具体实践问题,另一方面也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思考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用不断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赞叹的治国理政答卷。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深刻阐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无产阶级在建立政权后应当“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坚定迈进。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全方位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伟大事业的“中国画卷”精彩纷呈,前景光明。马克思提出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等美好愿景,正在中华大地一步步变为现实。

    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曾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甚至为他们心中的新中国取了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