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四十年 产教融合育工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5-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校企先后建立四川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心、智能控制研究所等产学研机构16个,汇集工程技术人员217人,为企业培训员工1.3万余人次。

    抓住关键环节,实施“三个对接”

    校企以产学研平台建设为载体,建立“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的融合机制,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方面与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对接。

    在四川省经信委组织下,校企搭建了“四川省产教融合信息平台”,研究产业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供求状况,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

    在全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航空学会等行业组织的支持下,学校成立了由行业企业参与的产教融合理事会、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据岗位职业要求,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要求对接。

    校企组建专兼结合的产学研团队,将生产、科研与技术服务中形成的工程案例纳入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

    培养实战能力,推行“三个进入”

    学校通过教师进入平台、学生进入项目、教学进入现场,将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落到实处。

    学校建立专任教师轮岗制度,保证专业课教师每五年至少一年进入产学研平台,形成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

    学校将新产品试制、技术应用研究、技术服务等项目作为工程素质提升课程,纳入选修课。学生参与项目实施,提升实战能力。

    学校推行主干专业课“双教师授课”,理论性强的内容由专任教师讲授,实践性强的内容由平台的工程技术人员讲授;技能课程、工程素质提升课程按照生产、工艺技术和管理规范现场教学。

    立德树人,培育“大国工匠”精神

    学校创新“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导师”制度,建立学生党员校企“双汇报、双考察”制度。

    在辅导员和班主任配备的基础上,学校为每班配备一名班级导师,由学校干部、教授或企业专家担任,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针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政治思想工作的“真空”,学校与企业基层党组织联合对学生党建实行“双汇报、双考察”,建立“顶岗实习党员管理卡”。

    学校组建大师工作室,汇集行业企业专家,开展绝技绝活示范,技能大师团队参与教书育人,塑造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向桢)

【关键词:工匠精神】

魏俊强:推陈出新 修炼匠心

    北京的老司机们,几乎没有人不认识“魏工”。这位“魏工”,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北京祥龙博瑞汽车服务集团总工程师、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校友魏俊强。

    38年的汽车维修生涯,从一名普通工人,到企业技术带头人、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修车品牌,魏俊强用切身经历诠释了工匠精神。

    “自己认定的事,就要做好”

    1977年,魏俊强进入北京市交通学校(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前身)学习汽车维修。抱着“学什么就得学明白”的态度,魏俊强把学校里的一辆解放牌卡车、一辆美国汽车的无数零件都换了一遍,从而深入了解了汽车结构,为从事汽修行业奠定了扎实基础。

    1980年夏天,魏俊强进入北京市汽车修理公司第六厂。本该是一展技能之长的时候,魏俊强却被查岀身患骨肿瘤。经过两次大手术,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病床上自学了计算机、液压、机电控制等方面书籍。

    在维修车间里拄着拐,帮一线工人解决技术问题,是魏俊强出院后大家最常见到的场景。当时,工厂负责修理中央领导机关专用轿车和驻华使馆高档轿车,苦于没有翻译,魏俊强便再一次突破自己,开始尝试翻译外文资料。他创造了一套特殊的识别、记忆办法,且逐渐能够大致看懂英、德、日、法等外文资料。

    “你为中国人争了光”

    在大多数人眼里,他身上有太多“光环”;在同事眼中,他是技艺高超、严谨可靠的好伙伴、好领导;但在自己眼中,他只是“魏工”魏俊强。

    他像一名医术高超的老中医,“望、闻、问、切”都被他熟练地应用到汽车故障诊断中,而且通过电话就能诊断汽车故障。1998年夏天,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在西安访问期间乘坐的轿车空调出了故障,魏俊强通过与美方随行机修人员电话交流,找出故障所在,并最终解决了问题。从业多年,先后有100多个驻华使馆找魏俊强修过车。

    2004年,魏俊强接受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见,总理一句“你为中国人争了光”的称赞,是对他多年精益求精、匠心精神的最好注脚。

    传道授业培养“大国工匠”

    凭借着认真、执着的精神和精湛的修车技艺,魏俊强从技术员到科长、厂长、总工程师,一步一个脚印走来,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如今,他给自己新的定位是:技术必须为生产服务,技术必须随生产变革而变革,总工程师更应该适应市场变化、推动企业发展。

    2014年,继开办“魏工培训学校”、成立首个互联网养车品牌“魏工养车”、担任北京理工大学车辆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之后,魏俊强开始担任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校外德育导师。

    魏俊强精益求精、勇于拼搏的“工匠精神”,不断征服技术难题让传统汽修升级换代的勇气,激励着学生们以他为榜样,在自己的专业和领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职业素养】

植入职业文化 孕育职场新人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校企文化对接,成立由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职业文化充分融入学校校园环境、实训基地、课程体系、专业建设、管理模式、服务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并针对在校五学期的教育教学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职业文化引导教育,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逐步实现把职业文化全面引进课堂、引进教育教学环节,在职业文化浸润中造就职场新人。

    一是以工业文化环境为载体,植入职业文化。学校建设了工业文化博物园、校史馆和展览馆,以及处处融入职场氛围的教室、实训室和寝室,并利用校园各个角落宣传工匠精神。二是以校企协同育人为依托,浸入职业文化。学校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文化融合。三是以专业建设为纽带,渗入职业文化。学校充分挖掘“工业”院校特点,提炼制造文化、汽车文化等8大专业文化,校企共同实施“浸入式”职业素质教育,把职业文化的精髓与学校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深度融合,并最终落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观培养上。四是以职业素质课程为基础,嵌入职业文化。学校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模块式、分层式、渐进式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业能力相互融合。五是以技能大赛和学生活动为抓手,润入职业文化。学校将技能大赛项目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大赛元素融入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中,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借助大赛的平台彰显并感悟职业文化。(李慧萍)

“金护照”记录中职生金色年华

    近日,北京市商业学校为年满18周岁、即将走上实习工作岗位的2015级近千名学生颁发了全面记录学生在校期间成长质量和成长轨迹的职业素养护照。该护照以金色为主色调,象征金色年华、金色硕果、金领人才;正面镶嵌金色纽扣,寓意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颗扣子。护照中贴满了记录学生所获得的成绩、荣誉、资格资质的证书、证明、证章,用人企业和学生家长可根据各自的标准及不同的需求,更直观、全面、可视化地看到学生职业素养的情况和特点、优势及潜能。

    据介绍,职业素养护照就是在“德能兼备现代职业人”的人才目标引领下,以成长为主线,从职业精神培养和职业行为养成的角度出发,通过课程、基础、专业、岗位、拓展5个模块,以职业素养学分和证书、证明、证章的方式,记录学生获得的思想品德、技术技能、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的成绩、荣誉和资质、资格,全方位、全流程呈现职业精神、职业行为方面的成长质量和成长轨迹,实现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自我评价、自我诊断和自我提升,让学生的职业素养成长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可持续。

    据了解,北京市商业学校以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目标,政校企家四方协同,在全国首创了“中职生职业素养护照”新模式,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专业学习、校园活动、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职业素养培养的各方面、各阶段和育人全过程,形成了职业素养培养的北京标准和北京模式。学校立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成长发展需要,通过调研分析,确定了20个职业素养指标,建构了新时代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模型。根据该模型,借鉴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护照”理念和“护照”作为通行证明的内涵,政校企家四方合作,协同育人,形成了“互联网+职业素养”的新格局。(王芊)

传承墨子精神 培育幸福工匠

    2017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墨子思想与职业教育研讨会,还把墨子像“请”进了校园,并同期发布了出自《墨子·尚贤》篇的校训“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和校歌,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墨子的工匠精神,推进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等都将培养工匠精神提升到了国家层面。重塑工匠精神,就需要建立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文化和制度文化。而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诞生了墨子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其思想中极具特色的就是理性、逻辑和工程师精神,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文化根基。为此,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借古鉴今,创新性地把墨子思想作为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基础,努力培养智慧型、国际化的现代幸福工匠。

    该校在教育实践中把墨子的工匠精神融入素质教育中,于点滴细微处下功夫。在课程上渗透人文教育内容,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使学生在掌握技能和技术的同时,养成“勤勉恪守”“敬业乐群”“诚实信用”等职业品格,实现“做事”与“做人”的结合统一。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树立学生的精品意识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最终内化为教职员工的教育信念和学生的学习信念,并外化为精神风貌及种种社会行为,进而提升高职教育的文化自信。

    此外,学校还注重仪式教育,重视毕业典礼工作。同时,打造工匠文化,优化工匠生态,通过打造系统构思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校园文化环境,形成完整的育人链,让学生在环境浸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汤恺)

职业行为在实践中养成

    学生职业行为的养成教育,需要在教学内容、实践环境、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全过程、多形式、立体化地组织实施。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改革,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飞行器制造技术专业在实践中形成“教学内容对接关键岗位,教学环境对接生产环境,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