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野下城乡一体化的新布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5-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七大战略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在这个重大战略决策中,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乡村美,中国才能更美;乡村强,教育必须强。

    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反映到教育上,就是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需要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而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教育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教育发展不充分。实现乡村振兴,要敢于打破城乡二元治理结构,积极寻找乡村教育发展的新“窗口”,这是未来一段时期,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城乡教育既要融合发展更要特色鲜明

    城乡一体化不仅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还要尊重生态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发展规律,不能单纯地从经济角度,尤其是不能再用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乡村教育。比如单以地域、经济为绝对原则,把乡村教育变成类城市化教育,学校建设和发展与城市千篇一律,教育改革模式按图索骥,忽视因地制宜。

    这种做法非但不是城乡一体化,反而在本质上与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相悖的。

    乡村振兴视野下重新规划布局城乡一体化,最关键的是如何在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均衡发展、融合发展的前提下,保持城市和乡村教育的各自特色与优势,“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从乡村教育的内部机制来看,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要突破教育固化的领域或界限,实现教育系统内外部灵活互动、合理共享、跨界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汕头市潮南区,学校与当地的医院合作,邀请医生做学校医院的值班医生,既解决了学校教辅人员的编制和配置问题,又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服务教师和学生的水平与质量。

    用实招解决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问题

    农村教育的最大难题是教师短缺,农村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师待遇问题。乡村教师“下不来、留不住”,结构性缺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待遇差导致岗位吸引力不足。

    一位校长在受访中表示:“教师有理想,也需要实际回报。待遇提高不是涨一两百块,而是大幅度、全方位地提高教师待遇。”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为乡村教师提供有“温度”的工作环境。不仅要提供较好的办公条件与设施、配备足够的图书资料和教育信息化的必备条件,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还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给教师提供福利待遇和保险等。

    学校要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避免管理推行中的假话、空话,以真切情感深入了解乡村教师的真正需要,征求教师建议,制定适合本校教师的奖惩制度。

    乡村教师要发挥自我创造性、自主性以及独立性,抱有提升乡村教育服务的热情和理想信念,才能真正融入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大环境中并有所作为。

    既要“以县为主”又要提升城乡统筹的重心

    在教育管理制度上,目前我国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多在县域层面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这样分工明确,但也带来了管理重心偏低,省级政府权责不清、重点不明的现象,乡村学校难以获得有效的管理和及时的资助。

    调研中,沿海地区一位校长曾建议,把发展农村教育的主要责任提升到省级政府和省级教育部门,扩大教师队伍、教师编制和教学资源等流动的范围。

    提升城乡统筹的层级和重心,是推进和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有效路径。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进省级统筹,有利于从省级政府和省级教育部门集中发力、重点解决乡村教育问题。尤其是在教师配置、教师编制、教师待遇等问题上,由省级政府和省级教育部门统筹管理,加强对县级以下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并设置对县级以下政府管理城乡教育的评价机制,大大提升了城乡教育的统筹力度。

    乡村学校建设与公共综合配套改革同步进行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走进乡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现代化的校园环境并不比城市差多少。但在很多地区,乡村的道路交通、医疗卫生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远远落后于学校的建设。因为交通不方便,基础设施也不好,优秀人才不愿意到乡村工作。

    反观一些城乡一体化发展较好的地区,都是城乡经济社会与教育协调发展的地区。如,河北省三河市自2002年开始,全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社会保障、科教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生活环境差距。这些“微环境”因素对城乡教育一体化也有重要的意义。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还应长远规划,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状况做综合考量。只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相当,才会有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

    (作者:郅庭瑾 包丹妮,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