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深”在何处
“在信息化的时代,教育加技术如何实现1+1大于2,而不仅仅是等于2,这是一个大命题。”在近日举行的以“信息技术推动基础教育教与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上,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向在座的各位嘉宾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教育和技术的深度融合一直是教育界关心的话题。2012年3月,我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这份规划中,首次提出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概念。在这份规划中,这个提法曾先后出现十次以上。
在中国教育界有一个颇为著名的问题叫“钱学森之问”,其实,在国际教育技术领域,也有一个颇为著名的问题,叫“乔布斯之问”。“乔布斯之问”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生前提出的:“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说:“美国信息化条件水平比我们强得多,1999年美国的中小学基本实现网络化,美国的信息化环境这么好,他们最终也面临很大问题,那就是教育信息化没有产生一些效果。”
自2006年开始,对教育信息化的反思开始在欧美国家兴起,直到2009年美国教育部对2.1万名中学生抽样调查的结果实实在在地给“提升质量”这一愿景泼了一盆冷水。
调查显示,当时美国中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上的能力与30年前即个人计算机进入家庭和学校的时候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一调查结果无疑是爆炸性的,因为它用实证告诉大家,教育信息化大投入却没有大产出。
何克抗认为,美国的教育信息化没能够成功的原因,是技术只是对教育进行修修补补。“教育部门可以从企业部门学习的经验是: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就需要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而不是渐进式的修修补补。”
在何克抗看来,对于中国的国情来说,这种结构性变革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转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这就意味着教育信息化不仅要解决信息普惠的需求,更要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教育信息化既有‘均衡化’发展的需求,也有‘个性化’的需求,这不可能由某个单方面的力量来完成。”天闻数媒董事长向江说。
“随着中国改革的发展,我们人才培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实际上更倾向于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以前是共性的,现在是突出个性的,个性和特长实际上在平时的教学中依靠我们个人的观察、分析的手段,很难非常好地掌控,依靠信息化的手段和大数据的手段他们会比较好地掌控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这样有助于他个人的发展。”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孔庆亮说。
在会上,近百个在智慧教育实践上具有领先优势的区域和学校现场携手,正式启动区校联动的智慧教育研究联盟组织——基于云开放平台的智慧教育创新应用模式研究共同体,用行动响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新要求。
共同体在天闻数媒教育创新研究院设秘书处,包括区域联盟、校级联盟两大部分。其中,区域联盟包括北京市东城区教委、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淄博市教育局等20余家单位。校级联盟则包括北京市第十一中学、郑州七中、深圳市平安里学校等70余所中小学校。
联盟单位涵盖从北京、上海、广州到内蒙古、新疆等地全国大部分省份,是一个全国性的共同体。今后,各共同体将致力于探索智能化智慧教育应用创新模式研究,促进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助力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新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