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5-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吴为山 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获中宣部表彰的“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8年,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继吴冠中之后当选该院通讯院士的第二位中国艺术家。2017年,当选为乌克兰国家艺术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获颁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2003年,获颁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院士。 《马克思》 该雕像立于马克思故乡德国特里尔市 《雷锋》 入选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下)(本版雕塑均为吴为山作品,图片由中国美术馆提供)

    无论是《孔子》《老子》还是《马克思》,最终都是把人类心灵深处的精神境界、思想高度表现出来。这些人物的思想高度、精神境界都包含着世界文化最优秀的品格,这种品格就是爱,就是大爱,就是和平,就是共发展。从这些雕塑的形象里,人们可以看到这种精神和价值的存在,而这种价值正是我们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核心。

    5月5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美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写入《宪法》。

    5月5日,由中国赠送,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创作的雕塑《马克思》被立在马克思故乡——德国特里尔市。有评论家认为,中国艺术家创作的马克思像立于德国,不仅是对中国艺术的高度认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取得全世界瞩目成就的认同。

    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经典作品会发挥哪些独特的作用?我们就此采访了吴为山先生。

    中国精神是中国经典作品应该包含的价值观

    记者:近来,您的观点“经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您认为,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为经典作品?经典凭借哪些因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吴为山:经典艺术作品是国家、民族的心灵图像,所蕴含的思想及智慧,反映了民族的品格和时代的特征,刻载着艺术家的追求和探索历程。经典作品可以增加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心灵沟通。

    经典作品不仅仅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同时也是永恒的,因为这种永恒背后饱含着一种真,对生活的真感情,对人民的真感情,对艺术的真感情,所以体现着温度。这种温度是艺术家对生命、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关爱,对所有艺术创作的爱,这就是经典作品能超越时代,成为永恒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体现了中国精神,包括中国人的独立精神、博大精神、人文精神、爱国精神、创新精神、追梦精神等。这也是中国经典作品中应该包含的价值观。

    事实上,中国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创新文化具有世界普遍认同的价值,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经典作品不仅包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也包含具有国家民族和时代精神的时代文化经典。文艺工作者只有将中国精神融入灵魂,才会涌动爱国主义的血液,创作出时代经典。而经典的传播是让世界正确、深刻认识我们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记者:中国经典作品在形成文化认同方面可以起哪些特殊作用?传统经典作品和时代经典作品各起什么作用?

    吴为山:比如,中国美术馆建馆半个多世纪以来所积累的11万件收藏,是自古以来无数美术家智慧创造的结晶,饱含着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中国精神。中国美术馆库藏作品皆为精品、经典,特别是近现代以来,所有的大师、大家之作构成了一部完整的美术史章,他们的作品为时代审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轨迹,比如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詹建俊的《潮》、罗中立的《父亲》等。

    不仅如此,中国美术馆许多重要作品的入藏源于艺术家及文化人士的慷慨捐赠。如1964年,《人民日报》时任社长兼总编辑邓拓先生,将个人珍藏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140余件(套)捐赠给国家,其中有北宋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明代沈周《萱草葵花图卷》、唐寅《湖山一览图》、吕纪《牡丹锦鸡图》、仇英《采芝图》,清代恽寿平《桂花三兔图》、华喦《红白芍药图》等。2015年,老舍、胡絜青的四位子女舒济、舒乙、舒雨、舒立将家中所存父母旧藏的多幅书画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其中包括赵之谦的《手札》、翁方纲的《行书〈吴静岩传〉》、何绍基的《小楷书》等。

    再如,1996年德国的著名收藏家路德维希夫妇将毕加索、安迪·沃霍尔等82位欧美艺术家的89件117幅艺术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2014年11月达利的雕塑捐赠。还有2014年12月皮埃尔·卡隆的油画捐赠、2015年珂勒惠支的版画捐赠、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院长祖拉博·康斯坦丁诺维奇·采列捷利捐赠的雕塑与油画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史蒂芬·钱伯斯和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瓦列里·列德涅夫的捐赠等。

    这些作品不仅凝聚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添了国家美术财富,还增加了国内外的艺术交流和艺术家之间的相互了解,闪现出艺术、文化、情感的光芒。

    对于时代经典,我认为中国应该有自己真正的艺术语言。20多年前我提出“写意雕塑”,用写意这个词体现中国艺术的精神,其实就是把中国的史学、哲学、艺术学、美术和造型艺术的本质融汇到对世界文化的吸收中。这就是,在继承中发展,在融汇中创新。更重要的是,这种交融和创新直接形成了中西对话。也就是说,以中华民族博大厚重的文化为基础,从当代生活中汲取灵感,平和地与世界对话,让世界了解、理解我们,让当代中国艺术的创造走到世界人民心中,使中华文化的符号、中华文化的精神生发出新的时代光辉。这是今天中国艺术的使命。

    文化经典有助于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记者:中国经典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在当代中国有什么作用?

    吴为山:真正好的艺术,总是歌颂真、善、美,反映人类最普遍的情感,表现最深刻的人性,总是在追求人类的和平、世界的安宁。

    中国美术馆是国家美术的殿堂,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一系列艺术展览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切实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我们针对馆藏大师经典作品的梳理、研究,并策划主题性展览。让所有的观众在参观展览、接受美的熏陶时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形成对文化的更深刻的理解。这是向人民“献宝”,也是让大师与观众进行跨时空交流,让历史与现实对话。

    比如,我们策划了以“人民的形象”为主题的大型馆藏作品展,许多库藏作品几十年来第一次与观众见面。也有不少作者远道赴京,在自己作品前热泪盈眶,仿佛见到久别的亲人。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之结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他们活跃在现实生活中,也被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当这两种存在相遇在美术馆,它会告诉人们生活和艺术,现实与理想的意义。所以,“人民的形象”不仅展现了人民的风采,也展示了人民艺术家的创造。

    我们将藏品无偿送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举办巡展,在新疆、重庆、广西、宁夏、陕西等地举办典藏画展,国宝送到了人民中间。还将表现革命题材的藏品进行复制,送到延安鲁艺,送到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油画《延安火炬》、版画《改造二流子》等大量作品复制件在延安永久陈列,使中国美术馆的空间得到“延伸”。配合展览,我们还组织相应的公益教育活动,用经典作品化育人,提高全民素质。

    记者:中国经典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起什么作用?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中起什么作用?中国之美怎样变为世界之美?

    吴为山:我们看到,在国际上,中国的文化经典很受欢迎。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已在向亚洲特别是中国靠拢,现在正是我们建构自身话语体系的好时机。如2016年,中国美术馆在墨西哥博物馆举办大型展览,以中国精神为主题,包括300多件馆藏经典作品、当代优秀作品和民间美术作品。墨西哥志愿者穿着唐装,用西班牙语在展厅里向观众介绍中国文化。不少当地观众和学者从作品中感受到中国社会前进的步伐。

    巴西2017年10月将大型《孔子》铜像立于库里蒂巴市政中心广场,该广场因此被命名为“中国广场”。该市市长写诗赞美孔子,并把诗歌刻在广场巨大的石碑上,因为孔子的思想对他做人、理政都有帮助。《孔子问道于老子》的雕像也已走入新加坡、法国等多个国家,向世界讲述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故事。《灵魂之门——杜甫与舍甫琴科》组雕塑造了两国伟大诗人的虚拟对话,2017年末立到了乌克兰基辅市中心。该国副总理称,组雕为寒冷的乌克兰送去了中国的温暖。

    记者:5月5日是马克思的生日,在这一天,您的雕塑《马克思》立在了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市。这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文化自信?

    吴为山: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德国通过议会决定,于5月5日把中国赠送、塑造的马克思像立于马克思故乡特里尔市。特里尔市市长看到塑像后写道:“马克思栩栩如生,他的思想和理念在21世纪通过视觉艺术方式得以呈现。”

    这些例子都充分展现了文化经典具有超越性,是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传播中国文化不仅要靠一级文物的出访,更要挖掘文化内涵,梳理文化经典,在保护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组织反映新时代精神的高水平创作,树立国家文化形象。走向世界的中国经典作品,不仅讲述了中国故事,也讲出了全人类对美的共识。

    经典发挥着特殊的价值观教育作用

    记者:您创作的组雕《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主题雕塑》入选韩国小学美术课本,这说明艺术经典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吴为山:“南京大屠杀”这一组组雕,许多国家都把它的模型立在那里,如以色列、俄罗斯、韩国等,韩国更是把它载入了教科书。这说明中国人民的责任是人类共同的责任,雕塑作品中的母亲、孩子、老人和历史影像记录中的形象形成呼应,使各国人民在历史的真实、艺术的表现和心灵的呼唤中找到了共同的声音——珍爱和平、共同发展。也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人民的灾难是世界的灾难,人类走向美好的未来,只有不忘过去,不忘之所以造成过去惨案的历史根由,才能让罪恶的历史不再重演,才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中弘扬人性的真善。

    记者:可否请您谈谈经典的教育作用,特别是经典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吴为山:我讲讲我自己的例子。我从小生活在文化世家,在“文革”期间,大家不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父亲每天让我背一首古诗。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中国,最优秀的思想和品德都在文人、士大夫这些仁人志士的诗歌当中有所体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先天下之忧而忧”等,都是这样的。中国的文化是诗性的,诗性文化就是要超越于客观现实,它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生活与情怀相融合的文化。为政亲民、廉洁奉公,特别是作品当中的人民情怀,影响着我。还有传统诗歌中边塞诗里的爱国情怀,描绘山水的那种自然情怀,对我的影响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