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家访搭起家校“连心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笔者日前关注到《华西都市报》的一篇报道——《寻找教学症结,她驱车1400公里去家访》。报道讲述的是浙江省龙游县工业园区所在的北辰小学教师王开宇,由教学中的一些事件萌生了到孩子家里去看看,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因势利导,把握孩子们的心理轨迹的想法。王开宇在今年年初决定利用寒假去学生家家访,并把12岁男生田太阳作为首个家访对象。田太阳老家在贵州省德江县泉口镇大土村,相隔距离1400多公里,尽管如此,王开宇老师还是在春节前夕,驱车来到田太阳家。

    王开宇在田太阳家里,了解到他的父母准备让田太阳上完小学就打工赚钱补贴家用,于是苦口婆心开导田太阳父母,让其打消了这个念头。通过与田太阳的接触,王开宇发现田太阳很有组织能力,在她的鼓励下,本学期田太阳所在班级开展班干部竞聘,一向内向的田太阳报名参加,大胆演讲,最后被选举为劳动委员,同学们感觉他像换了个人似的。

    家访应该是很好的一种教育方式,它不仅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家庭状况以及学生的个性特长、天赋爱好,以真正实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而且还容易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师生感情,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还在老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之间搭起了一座“连心桥”,能够达到家校及时沟通、面对面沟通、愉快而有效地沟通的目的,最终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使教育的效益、效果乃至效率最大化。

    然而,这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逐渐被电话、电脑、短信、微信、QQ群、“家校通”等载体和渠道所取代。加之一些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孩子长期在家留守,以及这些年的撤点并校,学生分布广、上学路程的增加,为教师的家访带来了难度。当然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当下分数的单一评价,让应试成了教育的唯一属性,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追求升学率的压力,让教师不得不将全部精力用于课堂教学,用于备考备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家访已慢慢退出“江湖”,渐渐淡出视野。

    最好的教育是家庭与学校的完美结合,及时而有效的家访,会访出每个孩子存在的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找到解决每个孩子问题的具体办法。那种靠手机、电脑、网络等手段展开延伸的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方式,虽然简单便捷,省事省力,却是隔空交流,闻其声不见其人,见其字不见其人,缺乏面对面的交流,缺乏心与心的共鸣,缺乏情感情感的传递,缺乏智慧与智慧的碰撞。而且这之间也许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还容易引起误会,更不容易了解到真实情况。

    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像王开宇老师那样,怀揣一颗真心、放下身段走到学生家里去,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怎样,真切感受他们的生活,或许就能够成为打开他们心扉,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自信地走向未来人生的一个宝贵阶梯。对于乡村,或许还能够带去朴实的乡风民风。对于教育,更能够让教育这一池春水泛起圈圈涟漪,荡起层层碧波,访出教育的温度,对学生关爱的温度,家校合作的温度。

    (作者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