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不是寻常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经常在各类媒体上看到关于读书的文章,或者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或者给别人开列书单,甚至《非诚勿扰》这样的相亲节目,男女嘉宾出现频率最高的爱好,无外乎旅游、读书。不少朋友感慨,书单越开越长,读书越来越少。

    介绍自己的读书感受是一个层面,敢于向别人推荐书目则更高一个层面,更自信,更有底气。在这方面做得最突出的莫过于张之洞,他撰写《书目答问》,为学子开列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按经、史、子、集、丛书5部分类编排,收书2200余种,所收图书都经过精心选择。张之洞此前虽然担任京官,冗杂事物并不多,然而案牍劳形,并不是“散淡的人”,读书之博,眼光之准,眼界之高,皆一时无两,连一向不肯随便称许别人的鲁迅先生都叹服:“我以为倘要弄旧的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由此塑造成的人无论做什么,不管官阶多高,爵位多尊,功业多大,也难掩书生本色。即如张之洞与李鸿章政见不和,李鸿章批评他空谈误国,语含讽刺说:“香涛做官数十年,犹是书生之见耳。”张之洞反唇相讥:“少荃议和两三次,遂以前辈自居乎?”讽刺他屈辱议和,倚老卖老。两位信手拈来,凑成一副工整绝对。应该说,从张之洞的反应看,李鸿章的评价并非没有道理,这位南皮先生确实犯了意气用事的书生脾气,甚至看似天成那副下联,也极有可能是他老先生有意为之。这属于把经典精神渗透到血液里去了,不需要托大,不需要矫情,不需要刻意。张之洞编撰《书目答问》是想让天下学子知晓“好书何在”,而并非为了显摆,一个真正读书的人肯定不屑于此。李鸿章左支右绌于外交内务,因为“拼命做官”而无法“拼命著书”,但是读书人的底色同样无法打磨干净。

    清华学校在一批学生即将出国时,为了使之在短期内得到国学常识,请胡适、梁启超二人各自拟定一个有关国学的书目。对于胡适拟的书目,与他私交不错的学界前辈梁启超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并且开出了自己的书目。任公先生批评胡适先生犯了以下几个错误:第一是不顾客观的事实,专凭自己主观为立脚点;胡君第二点误处,是把应读书和应备书混为一谈;还有一层:胡君忘却学生没有最普通的国学常识时,有许多书是不能读的。任公先生还举例说,里头有什么《三侠五义》《九命奇冤》,却没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岂非笑话?

    胡先生的瑕疵也是荐书人常犯的错误,首先是局限于自我的视野或者体系,挂漏太多而浑然不知;其次是受限于自己的阅读爱好,不够客观不够精准;其三自我中心,忽略对方的阅读需要、水平。

    1925年新年伊始,《京报副刊》主编孙伏园发表启事,征求“青年爱读书十部”和“青年必读书十部”的书目。他的老师鲁迅给必读书目交了“白卷”,并且写道:“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

    但是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开列书目,充作导师,包括我在内,有时禁不住朋友撺掇,在小范围内为人家“指点迷津”,然后小有成就感。但是大多数人无论学问还是做人,都距离胡适先生相差太远,所以犯的错误更大,而且又没有胡先生的雅量,直接把梁任公对他的批评附到自己的著作之后。越是学问小,越是气量小,越是听不得不同意见,俨然老子天下第一,老天爷也不过第二。这样的人开列的书目往往不仅是书的水平、审美、趣味有问题,十之八九价值观也大错特错,贻误学子,而他自己或者压根儿不知,或者偷偷笑着点钞。

    现在给人家推荐书目的人,其实多数不是“嗜好读书”的人,书自然没有读到心里去,而且读书的感觉比嚼蜡痛苦十倍,但是因为职业的缘故不得不读,有人还因为职业的缘故,被戴上专家的桂冠,把自己的痛苦十倍地转嫁给他人,在转嫁的过程中,长时间地沉浸在鲜花和欢呼中,觉得其实“嚼蜡”的味道即便和米其林餐厅中的大餐相比,也未必差到哪里去……

    (作者为济南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