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学校当企业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曾有人把学校比作企业,培养学生就像来料加工。这个比喻很形象,却是错误的,它会误导我们对学校的认识。学校不是也不应该是企业,如果我们把学校办成了企业,也许会取得经济效益上的成功,却可能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校看上去却越来越像一个企业,而且是一个缺乏远大理想的企业。

    为什么我们不能按照企业的模式去办学校?如果社会根据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质量进而衡量学校质量,如果学校根据这个标准去努力提高学生质量进而提升学校质量,那么,学校的产品其实不是学生,而是考试分数。学生变成了生产分数的工人,而且是童工。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非但不是在办教育,反而是在毁灭教育,所有动听的教育理念都会变成空话。

    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第一步是严格挑选原材料,学校也是这样做的。那些精明的校长早就意识到,生源是决定学校办学质量的第一步。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地去各地寻找成绩优异的学生,甚至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第二步是优化技术和工艺,以尽可能达到顾客需求的标准。学校也是这样。既然社会通过考试成绩衡量学生质量,学校就会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为了让更多的人购买产品,企业还要进行市场营销,最主要的方式是。学校也会这样做,他们会在媒体、校园围墙和电子显示屏上,大张旗鼓地宣传有多少学生考进了北大清华,升学率上升了多少个百分点。这和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方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家来说,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解决两个问题:激励与监督。前者关心的是怎样让人尽可能地多干活,后者关心的是怎样让人尽可能地少偷懒。在一定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为据说偷懒是人的天性。

    如果把学校办成企业,教师就变成了工厂的工人。问题是,教师是一类非常特殊的职业,对教师的监督极为困难。困难之处在于你无法观测教师的真实投入,从而无法判定教师是否偷懒。

    作为管理者,既无法根据教师的工作表象来判断——因为他(她)在同样的行为中是否投入精力或者投入了多少精力你根本看不出来;也无法根据教师的工作结果来判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受教育的效果往往要等很多年后才能逐步显现。

    因此,企业里的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对于教师都是失效的。如果采取计时工资制,比如,按照上课时间给教师发放工资,那么,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消耗课堂时间来偷懒,况且,上课只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实际上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那些时间又该如何计算呢?

    教师是无法被监督的,至少无法被有效监督。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只能采取激励的方式,唤起教师心中对孩子的爱,对教育的情怀,以及自身的职业荣誉感。只有真正调动起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他(她)们才会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之中。

    古往今来,凡是好学校在教师管理上大体采取了相同的办法:一是在招聘之前极其严格,反复考察之后才会决定聘用;二是一旦聘用,就会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和自由,一定时间之后还会给予终身教职,以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三是在学校事务中,给予教师充分的参与权、自主权和决策权。

    我们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教师是不能被“管”的,只能被尊重和信任——尊重他们的劳动,尊重他们的专业,尊重他们的价值,唤起他们内心的良知和对教育的激情,相信他们能真心对待学生,教好学生,这样的效果要比所谓严格科学规范的管理强得多。

    对教师采取的管理措施越复杂、越严格、越琐碎,其效果就越差,越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在走访学校的过程中,我经常听到教师们的抱怨:别没事找事整天烦我们,让我们安心教书就行。其实,教师都是些很简单很感性的人,他们的所求并不多,教育管理者需要听这些声音,不能装作听不见。

    (作者:秦春华,系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原载《现代教育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