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学活动中学地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5-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其亮点之一就是提出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人地和谐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很好地体现出学科的特点和课程的特色,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

    当下学校教育中,地理课程的实践活动普遍被削弱,学生很少开展考察和调查活动,目前只有极少数学校和教师会带领学生开展地理实验和校外实践等活动,高中生整体的地理实践力素养水平相对于其他素养,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新课标发布后,学校和教师需重视和加强学生实践力素养的培养。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委颁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国家出台推动“研学”的相关政策,目的在于顺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地理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其课程内容包含自然、生产和生活等多个方面,涉及的区域既有地区、国家也包括各大洲,其学习方式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另外,高中地理的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与《意见》中提出的“研学旅行”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也较为一致,都要求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师在进行研学旅行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时都需要具有地理味。目前浙江省一些学校和教师通过组织研学,已积累了有益经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浙江省教师组织地理研学,目前有以下5种方式:

    (1)以县区为单位,根据区域内自然或人文环境的特色,建构研学旅行的地方课程。如平湖市地理教师在县教研员的带领下开发了“山海乍浦地理研学旅行”选修课程,区内各学校教师利用假期带领学生在本地进行研学旅行。

    (2)通过建设研学实践基地的方式,定期开展主题研学活动。例如浙江省地理学科培育基地——衢州三中与当地现代农业生产转型发展的典范农场建立全面教学合作关系。教师们已组织开展“节水治水”和“生态农业”等农业主题的校外研学活动,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3)与高校合作设计大学先修类地理研学方案,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进行研学。如杭州二中地理组,利用其城市地域优势,与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合作,聘请专业地质学教授,设计西湖景区玉皇山及周边地质构造考察研学方案,学生在活动中分为罗盘组、断层组、褶皱组等小组,按照大学地理专业地质课程内容研究了玉皇山的向斜岩层产状、正断层分布、青龙山背斜构造及走向等专业内容,回到学校后再进行成果分享交流。

    (4)打造精品研学线路,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推广,组织师生参加研学活动。例如海宁中学通过其颇具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利用春秋假、寒暑假等假期,组织全省各地的师生开展“溯源钱塘”“解码新昌丹霞”“牛头山之衰弱,荻港渔村之美”等涉及自然和人文的地理研学活动。

    (5)与校外第三方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地理研学旅行+社会公益”的活动模式。例如近几年暑假,杭州长河高级中学地理教师与“大绳的希冀”公司合作,组织学生开展了“走进56个民族——贵州、云南、青海等线”“走进黑土地——东北线”“沙漠护绿活动——腾格尔沙漠线”,在已组织的6期研学活动中,学生在专业地理教师的带领下,不仅沿途开展了地质地貌的成因研究、黄河水质测量、尕海植物观察及标本制作、穿越热带雨林等富有地理特色的研学旅行活动,还在旅行中开展孤儿院献爱心、学校义教、捐建图书馆、景区垃圾清扫等公益活动。活动中学生撰写的研学报告,还获得了核心期刊《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的优秀研学案例成果奖。

    教师组织开展各类地理研学旅行活动,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当然,在教学实践中,除了组织开展研学旅行的实践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验操作、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总之,只有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地理素养水平。

    (作者单位: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