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 浸润文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5-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博物馆课程上课场景。资料图片

    ·聚焦国际博物馆日

    编者按

    数字化时代,教育的定义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室的边界正在消失,博物馆正在成为有效的学习场所之一。今年5月18日是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如何促进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本报记者就此走访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的专家学者,报道了南京、杭州等地将博物馆优质学习资源引入课程的实践探索。

    “我们是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师生,我们志愿守护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守护历史,守护先贤懿德。”郭卫星校长和8位孩子铿锵有力的国宝守护誓词,回荡在CCTV-3《国家宝藏》节目上,他们手捧国宝守护印信,成为国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的守护人。

    据悉,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是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节目迄今唯一邀请过的学校,而这期于2月4日播出的节目介绍了南京博物院馆藏的国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郭卫星校长告诉记者,2014年10月,学校与南京博物院合作,开设博物馆人文历史课程。央视《国家宝藏》栏目组两次赴学校深入调研,认为该校的博物馆课程完全符合《国家宝藏》“通过当代校园传播传统历史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精髓,弘扬中国文化自信”的宗旨,因此才有了上述的那期节目。

    利用社会资源,补齐学校课程建设短板

    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位于南京市郊区的岱山保障房社区,是一所非常普通的新学校,目前只有四个年级,学生都来自普通家庭。学生家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偏低,收入不高,文化视野相对狭窄,对教育的理解比较功利化,同时对于学校的依赖程度比较高。针对这样的现实状况,岱山实小提出“生活教育”主张,构建起阅读与品德、运动与健康、探索与发现三大课程体系,而博物馆课程就是探索与发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特别希望孩子们能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他们生活的地方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有怎样悠久的历史,有怎样灿烂的文化,并且把他们知道的东西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谈到开设博物馆课程的初衷,郭卫星这样说。

    与有些学校带孩子到博物馆走马观花看一看不同,郭卫星认为,既然是博物馆课程,一定要与博物馆深度合作,才能保证课程的专业水平。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讲述了他的想法,没想到双方一拍即合。

    于是,2014年,学校与南京博物院正式签订协议,合作开发博物馆课程。学校负责课程的整体规划、课程管理、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和研发相应的研究报告与学习单;南京博物院负责建构课程的知识体系、遴选教学内容、选择文物与展览、培训学校教师、为学校设计微展和博物馆体验活动。四年的实践证明,双方合作得非常好。

    与南京博物院合作过程中,南京博物院不收取学校任何费用,开课过程中产生的诸如教师交通、制作文物复制品等费用,也都由南京博物院承担。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南京市教科所等单位也给予大力支持。“开展类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定要有‘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思想,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补齐学校教育在软硬件资源上的短板,事实上,很多社会机构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积极性,愿意与学校开展类似合作。”郭卫星告诉记者,本着这种思路,岱山实小还与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南京科技馆等单位合作开发了科技方面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多维度的需求。

    多种形式让博物馆课程变得立体鲜活

    在人们的印象中,博物馆就是一种静态的展示。但岱山实小博物馆课程的实施形式却是丰富多样的。

    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二下午是学生们最期待的时间,南京博物院的教育专员会如期来校给学生授课。据介绍,迄今为止南京博物院已经有50多位员工给岱山实小的学生讲过课。他们善于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文物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美。有时候,博物院的人员还会带来一些文物的复制品或图片,让学生和“文物”零距离接触。

    每个学期,学校会组织所有学生到南京博物院进行体验式学习,博物院会为学生专门设计专项活动。如“问海”的主题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800年前有关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华光礁一号沉船的故事,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与梦想。

    南京博物院还帮助学校举办微型展览,双方共同探讨,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量身定制,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看到高质量的展览。目前已举办了“拿破仑展”“南腔北调戏曲艺术展”“走进养心殿”等特展,学生们特别喜欢。

    学校还根据微展研发专题研究报告,让孩子带着研究报告看展览,看后有所思,有所悟。学校还开展文化守护人评选,与南京博物院一起,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颁发证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南京博物院还对学校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和“传帮带”。随着年级和班级的增多,现在一、二、三年级的博物馆课程由学校老师自己上,四年级课程由博物院的教育专员来上。

    在动手中感受文化,在整合中提升素养

    郭卫星一直认为,课程应该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历史和传统文化不是抽象的符号,应该和孩子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因此,岱山实小的博物馆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注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式上更多采用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等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比如让学生编演“图穷匕见”等成语故事、学习汉代盘鼓舞,动手制作线装书、陶器和戏曲中的人物脸谱,体验古代兵器弩机、弓箭,等等。学校配合微展而研发的研究报告,则将国家课程的学习方式融入博物馆课程,研究报告以展览大纲为主线,融合了美术、语文、数学、音乐等学科知识,学生们可以自己组织小队,边参观边研究,最后完成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习目标和知识点,都整合、渗透到研究报告中了,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也逐渐由碎片走向结构化。

    如今,南京岱山实验小学的博物馆课程已经得到社会和家长高度认同,甚至不少家长就是因为博物馆课程而特意选择这所学校。2016年,学校被评为南京市第二届校本德育课程优秀成果一等奖。“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自己喜欢去博物馆,还能带着家人去博物馆,长大后会带着自己的孩子经常去博物馆,这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真切的热爱,也是博物馆课程的最大价值。”郭卫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