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学校成了群众“贴心小棉袄”
本报讯(记者 柯进)“不出社区,白天可以和戏友们聚在一起吹拉弹唱,节假日儿子儿媳能免费听家教讲座公益活动,孙子也可以在家门口参加琴棋书画等各种公益性的素质培训。”提起离家几百米的社区教育学校,72岁的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陈老太就情不自禁竖起了大拇指。
随着近年终身学习的兴起,老有所乐、幼有所学等“一老一小”问题,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课题。面对社会发展的这种新需求,德胜社区教育学校自2015年起,一方面在区政府财政支持下,采取学校免费提供场地方式,组织成立合唱、舞蹈、戏曲等多种群众性特色艺术社团和青少年艺术社团;另一方面针对家长们普遍存在的育子困惑,聘请相关专家每周末为辖区居民开设公益家教讲座和系列亲子活动,为家长提供亲子沟通、幼小衔接、隔代抚养等指导。
如今,丰富的课程资源和社团活动,使得德胜社区教育学校成了社区百姓不可或缺的一个终身学习场所。该校已与17支成人社团签订了活动协议,完成了所有团队计划、总结的收集及活动影像资料拍摄存档工作,注册团员达到652人,多数为德胜地区退休居民,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年龄最大的团员达到80多岁。其中,也不乏有附近社区70后、80后全职妈妈或自由职业者。
作为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陈莉(化名)偶然在微信看到了德胜社区教育学校发出的每学期200元瑜伽课程限时报名公告。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陈莉通过网上报名抢到了听课资格。这次偶然相遇,陈莉与德胜社区教育学校意外结缘。现在,陈莉不仅每周会从北太平庄社区赶去上瑜伽课,而且每周末还会去旁听家庭教育公益讲座。
“老有所养和幼有所学,是现在很多城市社区面临的两个痛点问题,也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短板问题。这几年我们在不断思考社区教育学校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更好服务社区,当好辖区学校的教育助手。”德胜社区教育学校校长荣飞雪说,“群众有需求,我们就会设法去满足,现在课程越来越丰富,服务群体也越来越大。我们希望社区学校能成为社区百姓的‘贴心小棉袄’,能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愉悦社区百姓的身心,又有助于社区内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终身学习风尚。”
作为西城区政府为民服务的窗口单位,德胜社区教育学校目前开设了100多门基础课程,不仅有面向成人常年开设的声乐、舞蹈、绘画、书法等几十种适应居民及青少年需求的公益讲座,也有全职妈妈课堂、智能手机的使用、科学实验室等40多门新课程,还有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专题亲子体验活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