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个不“下岗”的教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5-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一个名叫AlphaGo的人工智能程序先后击败韩国棋手李世石和中国棋手柯洁之后,人工智能不可回避地成为热门话题。一种意见认为,计算机拥有的“智商”越来越高,这对人类而言,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由于生物学意义上的限制,人类无法赶上技术的发展速度。人类由于受到缓慢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机器竞争,并会被取代。全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人类的终结。”

    但是,另一种意见却认为,人工智能只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工具而已,离开了人类的设定和控制,机器人就只是一堆冷冰冰的物件。所以,机器人不可能成为地球的主宰。只是,随着人工智能在人类生活中不断深度介入,大量的失业将不可避免地发生,人类的很多工作岗位将整体性地移交给人工智能。

    那么,在教育领域里,未来的人工智能将会接管哪些工作岗位呢?MIT(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已经研发出一种被称为“情感技术”的软件,据说这个软件可以精准地洞察人类的情绪。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曾经体验过一次该软件的测试版。他对那次印象深刻的体验情景,是这样描述的:

    “电脑面盖上那个‘小眼睛’紧盯着我,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我在阅读一段难懂的文字时是否感到困惑或者是否在认真阅读。当我在看一段较长的视频时,它可以区分出我是否走神。因为感知过程是实时的,这个智能软件可以根据我浏览的内容进行自动调整。比如我在看一本书时皱眉了,代表我对于一个词语存在困惑,这时文档就会展开一个定义解释。或者当它发现我在重新读同一个段落时,它可以为那个段落补充一些注释。同样地,如果它发现我对于一个视频中的某个场景厌倦了,它可以跳过这个场景,或者快进过去。”

    看完这一段描述,我们不禁会想,如果学生们能够在这样一个智能环境下学习,我们的教师还能干什么呢?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无法预知,几十年之后,如同“情感技术”之类的软件又将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就传授知识而言,如今没有谁会否认,无论一名教师的肚子里能够装下多少桶“水”,在强大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面前,那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且,凯文·凯利所体验到的那种对“感知过程”的实时应对,也是任何一位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名学生的教师难以做到的。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若干年之后,那种完全基于知识的学习,几乎都将交给人工智能来帮助人类完成。我们将很不情愿地看到,所有那些只能够传授知识、擅长题海作战的教师,都会随着人工智能的势不可挡而被历史性地淘汰出局,如同中国古老的算盘被电子计算器替代一样。因为,做这种机械的、重复的、繁冗的工作,人工智能将远胜人类。人类总是满怀激情地奔向光辉灿烂的未来,而历史车轮的碾轧,却又总是那么残酷无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只有那些人工智能无法完成的工作,才会仍将由人类来承担。

    显然,在教育领域里,很多教师岗位都将被人工智能替代。那么,留下来的会是什么样的教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弄清楚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的哪些工作是人工智能承担不了的?人工智能再强大,它的能力也是有边界的。比如,人工智能不可能具有人类所特有的心理和情感,也没有人类所具有的连自己都还没有完全搞明白的直觉能力;人工智能也不可能具有人类那样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它只能回应已知,而无法应对未知;人工智能只会辨识是与非,但没有价值观与荣誉感,更没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简而言之,人工智能不可能具有“人的味道”与“人的气息”。而这些,恰恰是真正的教育所不可或缺的。

    令人无比尴尬的是,今天在教育领域里被功利地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很多东西,在不久的将来,却将成为一名教师依然能够走进课堂站上讲台的缘由与依凭。也许,今天那些似乎可有可无的东西,正是未来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可以诗意地想象,到那个时候,有两位睿智的老人将笑纳教师们的顶礼膜拜与感恩戴德。因为,他们曾经说过的两句话,能帮助教师们从容地击退人工智能那无比凌厉的攻势。

    那两位老人都是德国人。一位是第斯多惠,他曾经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第斯多惠去世17年之后的1883年,卡尔·雅斯贝尔斯诞生于德国南部奥登堡,他又说了一句让教师们能够在人工智能面前无比理直气壮的话,那就是: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人工智能很好玩儿。不过,到底谁会成为谁的玩偶呢?

    (作者系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主任,曾任重庆市九龙坡区教育委员会主任、重庆市人民政府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