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社交退缩儿童
社交退缩起始年龄比较早,一般退缩行为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但极端退缩行为不仅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而且随年龄增长保持较高的发生率。因此,教育者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呵护社交退缩儿童,帮助他们走向正常的发展之路。
生活中教育者经常发现,有些孩子安静、喜欢独处,很少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极端者整天不和同伴互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交退缩儿童。研究发现,儿童社交退缩起始年龄比较早,一般退缩行为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但极端退缩行为不仅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而且随年龄增长保持较高的发生率。能够并愿意与同伴交往是儿童发展正常的表现之一,社交退缩儿童明显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因此,教育者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他们进行干预,帮助他们走向正常的发展之路。
社交退缩儿童会给我们什么暗示
社交退缩泛指儿童在所有场合包括熟悉情境和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独处行为,包括行为抑制、害羞、害怕、孤独等具体表现。根据孩子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交往动机与回避动机的强弱等标准,有学者把社交退缩幼儿分为孤僻型、被动—焦虑型、积极—孤独型、忧伤或抑郁型四种类型,分别占社交退缩幼儿总数的64.00%、15.33%、12.67%和8.00%。
孤僻型幼儿的典型特征是交往动机比同龄伙伴低,喜欢独处。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他们不招摇、不惹事,静静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似乎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教师和家长发现他们安静、不捣乱,故而不太注意他们;同龄伙伴发现他们对同伴互动不热情,邀请他们一起玩耍的次数越来越少,久而久之,逐渐把他们排斥在社交活动之外。需要注意的是,孤僻型幼儿并不害怕与他人交往,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只是缺乏交往动机。
被动—焦虑型幼儿的典型特征是接近同伴的动机与回避同伴动机都很强。在人际交往中,这些孩子常常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希望和同伴一起玩,另一方面又害怕遭受同伴的拒绝,故经常压抑自己与同伴交往的想法。他们比较胆小,经常处于焦虑之中,喜欢自我隔离。实际上,这些孩子并不被同伴排斥或拒绝,其社交退缩只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或内在强化而已。换言之,被动—焦虑型幼儿对自己交往能力估计不足,缺乏自信心。
积极—孤独型幼儿的突出特点是接近同伴的动机强、回避同伴的动机弱。他们喜欢与同伴交往,总是积极主动参与同伴活动,却屡屡被同伴排斥或拒绝,被迫从同伴互动活动中退出。对这些孩子的帮助重点是修正不良行为、提高社交能力。
忧伤或抑郁型幼儿的主要特征是对自己、交往情境均持消极看法。这些孩子不仅自我评价低,认为自己缺乏同伴交往能力,而且对交往情境缺乏信心,认为同伴会拒绝自己的交往请求。这些孩子虽然比例最少,但程度最严重,他们不仅缺乏交往信心和社交能力,也缺乏交往动机。
这些孩子为什么会体现出社交退缩
这些体现出社交退缩行为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研究发现,孤僻型幼儿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退缩特征受先天生理特征——气质的制约,他们胆小、谨慎等的行为抑制性与生来具有的大脑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与非抑制幼儿相比,这些孩子行为唤起的感觉阈限低,无论在熟悉情境还是陌生情境中,他们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均弱而慢。与孤僻型幼儿不同,积极—孤独型幼儿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发脾气,大吵大闹。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与母亲没有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通常缺乏安全感,因此他们经常表现出矛盾行为。一方面交往时畏手畏脚,或直接远离他人,不参与同伴的任何活动;另一方面又害怕被他人拒绝,故而通过顺从、依赖而获得他人的接纳,往往过分依赖他人,时时事事都需要成人或同伴帮助。被动—焦虑型退缩幼儿多属于这种情况。
父母过度控制是儿童社交退缩的一个危险因素,这类父母通常比较着急,想方设法帮助孩子,不断指导孩子该怎么做,管得过多甚至专制,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进一步加重了孩子的社交退缩行为。
同样,父母过度保护也会限制孩子的活动,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性,在新环境或遭遇困难时缺乏有效的解决策略,使社交退缩行为进一步巩固或加重了。相反,如果父母采取支持性态度,对孩子的行为作出积极应答,即使孩子在气质上具有社交退缩倾向,也会因父母的积极行为而得到缓解或克服。许多孩子表现出忧伤或抑郁型社交退缩,实际上是父母过度控制或保护的结果。
此外,以上现象也与我国传统文化对社交退缩的看法有关。学术界研究发现,中国父母对孩子社交退缩行为的态度与西方父母不同。西方父母很难接受社交退缩行为,认为这是胆小怕事的表现;但为数众多的中国父母却把社交退缩看作谨慎和谦恭礼貌,没有及时帮助,导致社交退缩行为更加严重。
怎样帮助这些孩子快乐地回到人群中
除孤僻型幼儿外,其他三类社交退缩幼儿均缺乏社会交往能力,没有掌握有效的交往策略。对这些孩子而言,需采用榜样示范、游戏、同伴配对等方法进行专门训练。
第一,榜样示范法。教育者除了要给这些孩子树立良好的社交行为榜样外,还要为他们树立同伴榜样。首先,让一名善于交际的孩子充当模特,向有社交退缩现象的孩子演示各种社会技能,如对别人微笑、分享合作、发起积极的身体接触、对别人表示赞许等。其次,对榜样演示的行为要当场作出评价,提醒孩子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以增强榜样的效果。再其次,观察榜样行为后,为他们提供行为演练机会,对其社交行为及时表扬。需要注意的是,榜样与这些孩子越相似,如性别相同、年龄相近等,效果就越好。
第二,游戏法。孩子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借用亲子游戏、教学游戏等对这些孩子进行干预训练,效果较好。
第三,同伴配对法。教育者让他们与同伴配对,一起参与社会交往技能培养的过程,使他们获得同伴交往的经验,改善消极的自我知觉,树立交往的自信心,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根据同伴配对法中帮助者与这些孩子年龄、能力的差异,可以把同伴配对分为三种情况:与年幼儿童配对、与同等能力的儿童配对、与社会技能水平高的儿童配对。激发他们产生社交动机、增强社交自信心时多与年幼儿童配对;训练儿童社交能力时多使用这两种情况,即给他们搭配一名年龄和社会技能相似的同伴,或年龄较大、社交技能较强的同伴。
孩子有自己独特的群体或亚文化氛围,他们的群体规则或规范与成人群体不同,社交能力强的同伴能够灵活使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规则,掌握这些规则操作上的细微差别。他们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一方面教给社交退缩同伴良好的沟通策略,另一方面还给社交退缩同伴提供了正确交往的榜样,起到了榜样示范的效应。同伴配对法的不足之处是,新伙伴可能会增加社交退缩同伴的心理负担。
孤僻型和忧伤或抑郁型幼儿均缺乏交往动机,帮助的核心是提供交往机会,让他们体验交往乐趣,激发交往动机。家长的行为首先要大方得体、热情活泼,遇事不退缩,给孩子树立良好的社交行为榜样。其次,扩大孩子活动空间,提供同伴互动机会。如经常邀请同龄伙伴到家里玩、带孩子走亲访友、到公共场所和儿童游乐场所玩耍、参加幼儿团体活动等,在激发他们交往兴趣和欲望的同时,帮他们逐渐养成与同伴交往的习惯。
调研中发现,社交退缩儿童与教师的互动状况并不乐观。一是互动少。教师最初还会主动和这些孩子互动,但孩子对此很少回应,教师的热情日渐降低,互动也越来越少。二是互动中孩子主体地位缺失。互动多由教师发起,被动的孩子往往体验不到交往乐趣,交往态度也越来越消极。因此,教师要有耐心,热情引导这些孩子加入同伴群体中游戏、玩耍,即使得不到孩子的回应,教师也不应该放弃。三是为孩子创设宽松的交往环境。如安排活泼好动的孩子与他们一起做游戏,让前者影响后者,形成一种良好和谐的氛围;或安排这些孩子担任游戏主角,让他们在快乐的游戏情境中与同伴交流互动,体验交往的乐趣。
被动—焦虑型、忧伤或抑郁型幼儿均缺乏交往信心,他们因自我评价低而不敢积极主动与同伴交往。对这些孩子来说,增强交往方面的自信心至关重要。
对家长而言,要多支持和鼓励,避免过分保护与干预。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提升孩子的交往信心,设计活动课,鼓励他们走出自我。
积极—孤独型幼儿经常因为行为不良被同伴排斥,或因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乱发脾气而遭同伴厌恶,对他们的帮助重点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首先,勿使用身体惩罚的方式管教孩子。身体惩罚不仅不能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反而会使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紧张,强化不良行为;同时,也会让孩子以不妥当的行为方式释放内心压力,增加不良行为的发生率。其次,要教给孩子合适的自我控制策略,如可以通过游戏训练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