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永不消逝的童年梦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6-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想到吃冬瓜、南瓜、香瓜都是吃皮,不是吃瓤的,我就想把皮留着等家人们回来一起吃,我只吃瓤,应该没有什么大事吧。于是,我把红瓤吃得干干净净。

    傍晚,爸爸、妈妈、姐姐、哥哥回来了,看到一提篮的西瓜皮,他们都笑了。爸爸听着我的想法笑着说:“不知者不怪!这次不打你屁股。下次应该知道了西瓜可是吃瓤的。”然后,爸爸把剩下的西瓜皮炒成了一盘菜,全家人一起吃的,但我已记不得当时这盘炒西瓜皮的滋味了。

    小学四年级放寒假前,我和姐姐跟着妈妈一起去上海的舅舅家。

    舅舅陪我们一起逛外滩,看到巨轮时我惊叹道:“舅舅,那条大船真大啊!”舅舅问我:“应龙,这条船大概多长呢?”

    我摇摇头。

    舅舅说:“你动脑筋想想。”

    我还是摇摇头。

    舅舅指导我说:“应龙,船上的人多高?你看船在水面上的部分大概有几个人高?再看看船长大概有几个船高?”

    舅舅真厉害!原来问题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解决的。

    舅舅只是小学毕业,但在全国电光源行业里却是拔尖的工程师,别的工程师没法解决的难题,到了舅舅手里常常是三下五除二就能搞定。

    “舅舅为什么这么厉害?为什么一步一步就能从已知得到未知?大人们说外甥像舅舅,这是真的吗?我怎么做才能像舅舅那样?”这些问题后来在我脑海里萦绕了好久。

    好奇的问号多了,长大了,问号中就装满了故事……

    (作者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电脑——我的好伙伴

沈弼龙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发明很多好玩的东西。读小学五年级时候,我接触到了计算机,那个时候还是“?86”处理器的时代,表叔花重金买了一台“486”,开机后显示器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字母科技感十足,我第一次见到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后来,我用Basic语言为爸爸所在的学校做了带开机画面的启动盘,爸爸的同事们觉得很神奇,都赞不绝口。

    伴随我记忆的还有电脑游戏,打游戏是在带局域网的电脑房,那个时候操作系统不稳定,电脑问题很多。我常给电脑房的老板修电脑,他有时还请我吃饭。

    后来能上网了,刚开始的时候还用56K带宽的调制解调器,宽带属于罕见资源,那时县里面就一个电信的展示厅可以上宽带,有四五台电脑对公众开放,可以体验宽带服务。当时也是因为会修电脑,我在县里的电信展示厅里面享受到了不用交钱上宽带的待遇。后来,互联网的热潮从美国硅谷传了过来,我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做了一个教别人建网站的网站,日浏览量达到了4万多人次,特别有成就感。

    我从小就觉得计算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人类用自己的智慧赋予计算机智慧,让它们能了解洞察这个世界,变成人类的帮手,拓展我们的认知。我读博士做的是大数据方向的研究,这项工作总结起来就是要让计算机算得快、猜得准。

    首先说说“算得快”。我曾经带着几个小伙伴一起研究智慧城市中智能交通的算法,我们当时的目标是做出世界上最好的移动物体路网索引算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年都没怎么休息,终于在底层的理论上有了突破。我们把研究成果写成论文投稿时候,评审专家特别惊讶,认为效果不可能这么好,后来我们把代码给他们看了,他们运行了一下之后就马上认可了。

    再谈谈“猜得准”。我觉得仅仅实现算得快还不够,如果能知道之后发生什么,那对后续的规划就更有意义了。我想到了一种类似磁场的概念——磁场中不需要知道特定地方是哪些因素产生了磁场,只需要知道相关物理参数就可以开展计算。基于这个思想,我和伙伴设计的方法比传统方法的预测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这也算是为自己的博士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相信技术可以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我也相信我可以完成儿时的心愿,做出一些可以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有趣发明。

    (作者系清华计算机系在读博士生)

城中村里的“小发明家”

邓应龙

    我出生在云南省会泽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小时候,为了养活我和妹妹,父母不得不到城里务工,我也因此跟着父母来到了城市。

    我们住的城中村有很多人,大家的经济状况都差不多,但彼此都很真诚。我常常和邻居们的孩子一起弹玻璃珠、捉迷藏,一起去拾荒老人家里看电视。一年四季,巷子里因为有我们这群孩子总是异常热闹。

    小时候,我有个很要好的朋友,我们的梦想都是当发明家。有一次,我们自己削木头、装铁轮、安木板和方向盘,动手做了一辆滑板车。这辆滑板车在孩子们中间很受欢迎,一个人坐在上面,一群人在后面推着跑,可以玩一整天,我们也因此很有成就感。我们还自己动手做电风扇,拆了捡到的坏手机电池做电源,拆了坏收音机,取出里面的马达,改装成可以充电的小型电风扇。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我非常喜欢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

    作家三毛喜欢去拾荒,我和朋友也是。不过我们拾荒是为了买自己喜欢又做不出来的玩具。我们捡塑料瓶、废纸,每天卖几角钱,就这样一天天积累,等到钱存够了,再去买自己喜欢的玩具。这样的玩具来之不易,我们对每一个玩具都十分爱护。这段经历也让我明白,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去获得想要的东西。

    童年还有另外一个伙伴,那就是书,旧书摊是我和朋友常去的地方。妈妈虽然没有上过学,却很支持我读书,每当我说要买什么书,妈妈都毫不犹豫地给我钱去买,而且告诫我要爱护书籍,说“剪一字,瞎一世”。父亲虽然识字不多,却在下班后坚持看书,不懂就查泛黄的字典。也正是这样的氛围,让我养成了阅读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父母每天起得很早,回来得很晚,却从没有抱怨过生活,含辛茹苦供养我到大学。这些经历也让我不断思考:有多少人还在像我的父母一样艰难地生活?为什么农民不能生活得体面一些?

    带着这些疑问,我考入了山东农业大学,而且在学校里开始创业,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农民脱贫。怀着对专业的热爱和做农业的情怀,一入学我就组建了“一世花开”创业团队,将家乡的鲜花品种带到山东。通过大学4年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实践,我们的团队在山东临沂、日照等地的10多个贫困村给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农户所有生产和销售问题,带动了1000多人脱贫,我个人也因此被评选为山东省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

    也许,正是童年的经历和靠自己努力改变现实的梦想,一直鼓励和支持着我走到了今天。

    (作者系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大四学生、“一世花开”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