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从抓实课改做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6-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广东韶关始兴县城南中学地处乡镇,原来学生外流严重,但近年来,该校异军突起,九年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排名从中等跃升为全县第一,学生逐渐回流。

    “学生跟家长把我校比作‘直升机’,我校录取的学生大多成绩中等,但入读后,综合排名一年比一年高。”城南中学校长李秀英认为,“质变”的关键是广东省教研院与始兴县共建教育科学发展实验区,学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课改破解了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城乡孩子站到了同一起跑线。

    聚焦课改解决关键问题

    3年前,始兴县太平镇中心小学在校生降至200余名。“连成绩中等的学生都看不上本地学校。”当时,该校校长伍国兴发现,中等收入的家长也会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50多公里外的韶关市区。

    始兴县是偏远落后的山区县,“当时,乡镇家长选择县城学校,县城家长把孩子送到市区”。生源外流,部分名师也“投奔”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恶性循环让始兴县教育局局长沈小明感到担忧。

    如何让这里的孩子同享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也是广东省教研院的“心病”。“我们想通过教科研,让欠发达地区实现教育脱贫。”广东省教研院院长汤贞敏说。

    广东省教研院多次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始兴县“摸家底”,调研后发现,始兴县大部分中小学仍把应试作为唯一指挥棒,课堂沉闷低效,学生缺乏兴趣。结合地情、校情,教研院决定在当地实行课改,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2014年,双方共同构建了教育科学发展实验区。

    让教师成课堂“首席指挥”

    “有的老师只顾自己讲,不让学生练,一旁的实验器材落满灰。”到始兴县调研时,眼前的情景让广东省教研院教研员深感痛心。当时,始兴县部分教师仍采用老式的填鸭教学法。

    在汤贞敏看来,教师是课堂“首席指挥官”,要通过课改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但当地多数教师的传统思维让年轻教师不敢变,老教师不愿变。教研院首先从培训教研员、校长等人入手,让“领头羊”带动更多教师课改,再通过“派出去培训、请进来指导”,让教师有能力进行课改。

    2015年至2016年,广东省教研院组织了15批教育专家团队和省内课改示范校60多位专家来到始兴县指导课改;联合广州沙面小学等4所名校打造培训基地,为始兴县教师提供跟岗学习平台;与始兴县教育局合办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班,1100多名农村教师因此受益。

    始兴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徐友忠介绍说,自实验区成立以来,共培养了23名市级、58名县级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和教学能手58人,成立了13个名师工作室。一批理念新、善研究的教师正成为课改生力军。

    课改带来“蝴蝶效应”

    始兴中学学生张艳清现在更喜欢英语课了。因为课堂上不再单纯是教材,还有英语报纸等课外读物扩展视野,仿佛打开了“世界之窗”。

    沈小明介绍说,近年来,始兴县向沉闷课堂宣战,让“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等课改理念落地生根。该县设置了《课堂教学评价表》,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对全县中小学进行课堂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始兴县开始充分挖乡土特色,激发学生兴趣,打造品牌课程。城南中学充分利用171亩的宽阔校园,开设种植等劳动课程;墨江中学深挖墨家文化底蕴,根植本土地域文化,打造“润墨课堂”;始兴中学利用该校大成殿等古建筑资源,构建“大成教育”特色课程。

    广东省教研院还帮始兴县把课改打造成教科研“孵化器”,每年安排专家,定点指导该县10所以上学校申报省、市级课题。近3年来,该县共有147项课改实验课题成功立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7项、市级52项。

    “课改引发了区域、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蝴蝶效应’。”近3年该县21人次教师教学设计获国家级奖励,23人次教学论文获国家级奖励。全县九镇一乡28所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跃升全市前列,优质生源流失率从80%下降至20%。很多乡村小学迎来新的春天,太平镇中心小学学生数增长了一倍,学生回流500多人。(本报记者 刘盾 通讯员 刘慧婵 黎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