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模式 保障学生优质就业
2014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北京积云教育就是秉承这种理念和指导,深度融合校企合一,以就业为龙头,扎实深耕职业教育,服务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缩影,一个学生就是一个故事
时间聚焦到2018年3月,积云教育物联网方向1704班级24名学生毕业了,一个月后,这24名学生全部就业,最低月薪10000元人民币,最高的达到18000元。这只是物联网方向连续7个月全部就业的一个典型的案例。当笔者翻开这些名单,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历历在目。
张硕飞同学来自河南安阳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务农,有个姐姐,他是家里的老小,也是唯一的男孩,高中时学习成绩不好,对未来非常迷惘,不知如何选择。看到有的同学兴致昂扬、跃跃欲试地参加高考,他没有任何信心。于是,在距离高考还有3个月的时候,他经人介绍,走进了积云教育。
最初的他想法很简单,不能上一流大学,那就学一流专业。目前,IT行业就是最热门的专业,那就到积云教育学一流技术吧。但是他对自己是否能学好,是否能真正达到万薪就业一点都没有信心,他觉得如果拿不到“万薪”,六七千元也可以接受。学习的过程一点都不轻松,很多次他都想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这得益于同学们和教师的鼓励。大量的代码和案例需要他不断的练习和重复,每天学习到深夜,他一直对自己说,再苦再难,也就一年,坚持就是胜利。最终他坚持了下来,毕业后,很快找到了一个月薪13000元的工作,他觉得自己一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企业工作一个月后,他适应了工作岗位对他的要求,工作游刃有余,他觉得自己选择积云教育是对的。他给老师送了面锦旗,感谢老师对他的帮助,没有老师的鼓励与支持,他可能坚持不到最后。
这个班级里还有一个典型——王家瑞,来自山西吕梁,他来积云的时候已经28岁了,而且是已婚。他高三那年,弟弟高二,他觉得成绩不如弟弟好,主动放弃了上大学,因为家里太困难了。他选择去打工,弟弟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十年过去了,弟弟大学毕业在太原工作,发展也不尽如人意。他觉得自己不能一辈子这样活着,正好有人介绍积云教育,经过多次考察,他觉得积云教育管理严格、模式先进,最后他说服了妻子,决定到积云学习,但是学费承担起来很有压力,经过申请,积云给他办理了第三方助学贷款,帮他走进了积云。在1704班,他一直是班长,不仅因为年纪,更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级名列前茅的。他一直说这是最后一次学习的机会,要对得起自己的妻子。2018年4月底他就业了,月薪18000元,一年15个月的薪水,年薪27万。他非常高兴,今年5月,他让自己的妻子、弟弟也都入学积云教育了。
积云教育为什么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人生呢?这与积云教育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
创新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教师提高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与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积云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有四个关键要点:一是人人皆可成才;二是快乐学习;三是以就业为龙头推动学校全面发展;四是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一。
践行“人人皆可成才”的育人理念
“人人皆可成才”的提出,体现了新时期人才理念的新发展。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职业教育要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一)让每个学生都相信“人人皆可成才”
首先,每个人都是一个有独立思想且复杂的行为个体。积云教育者深知,对每个人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在哲学领域被限定在认知的四个维度,即真像、镜像、虚像、假象。
真像只有一个,那就是“真我”“本我”,是积云教育一直都在探究的“我”。但是,呈现最多的却是“镜像”,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都不一样,那就是“真我”千万个侧面中的一面。还有些人是带着功利性的、带着主观感情色彩、带着既有认知看人,他看到的就是虚像。如果让学生根据别人眼中的这些虚像勾画自己,那得到的就是假象。学生如果站在现在看过去,看到的都是镜像、虚像和假象。帮助学生去伪存真,回归认知的本质,是积云教育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其次,对人类潜力的认知不足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认知。爱因斯坦说过:“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就是对大脑无限潜能的认知。”人脑与生俱来就有记忆、学习和创造的巨大潜力,每个人的大脑都一样,而且比人们所想象的还要大得多。
再其次,教学过程的不均衡性影响了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教师在班级授课中虽然企图为班内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只对班内少部分良好的学生给予更多互动、关注和鼓励。还有一些学生被忽略,由于未均衡地得到教师及时帮助、指导、激励,必然使学生产生学习偏差。因此,教师只从单一授课的结果来衡量每个学生的学习好坏是不公平的,也是让学生产生学习能力弱的假象的关键因素。
当学生形成一个消极的自我认知之后,根据吸引力法则,他会接着发生强化其认知的行为或思想,最终形成“问题学生”。
作为职业教育,当积云教育的学生还没有足够优秀时,就需要教师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建立自信,完善方法,达成目标。
积云教育让每个学生都相信“人人皆可成才”,并特别注重观念的引导。学生观念的认知与强化,首先始于教师的认知。因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显性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要相信“人人皆可成才”。经常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教学,通过对每个同学的关注、关爱来践行这一理念。其次,源于观念的不断重复。只要教师不断公开讲、不断给予学生暗示,学生就会建立这种观念的认知。
让每个学生都相信“人人皆可成才”,要特别注重行为的引导。学生观念的认知与强化,源于教师对学生行为的积极评价。教师私下和当众对学生行为的肯定与表彰,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里要忽视行为的结果,只要有朝着目标行动的行为,都值得肯定。因为并不是每个人对目标的追求,都会产生好的结果,而正是这种行为才是最可贵的、潜力巨大的,教师会及时肯定和激励这种行为。同时,学生观念的认知与强化还源于教师设置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帮助学生达成这一目标。通过目标的达成,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进而树立自信心,这样自然就会建立起这种观念的认知。积云教育经常以表彰、PK、挑战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对目标的追求。
(二)让每个教师都相信“人人皆可成才”
教师作为一线的教学工作者,对“人人皆可成才”这个观念,接纳起来可能有很多困惑、疑虑,甚至抵触。因为每个学校的教师,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恐怕都曾经遇到过束手无策的时候,其实这是正常的。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教师的能力还远没有达到信手拈来、如臂使指、应对自如的境界。如果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进行剖析,就会映射出教师在某一方面的不足。当教师认知到自己能力不足的时候,就会有进步、成长的方向与动力。
向外行走、向内归因是教师成长的不二法门。内在即源头,唯有源头活水来,才能一通百通、智如泉涌,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大师”。否则,学生的问题是学生的问题,教师的问题依然是教师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致使学生和教师均流于平庸,使学校逐渐消亡。
“人人皆可成才”是开启内在源泉的向导,向内归因是开启内在源泉的钥匙。
思维是归因的过程,也是归因的产物,思维的偏差必然导致归因偏差。思维偏差既体现在思维的逻辑混乱,也体现在思维的表面肤浅,其根源在于思维常处于无序状态,既没有思维管理的意识,也没有思维管理的方法,虽然意识清醒,但思维却在梦游之中。梦游的思维以为看清了一切,其实却是在黑暗中转圈,陷入思维怪圈,不能自拔。例如,大多数人的思维肤浅,思考的结论要么盲目肯定——一点儿问题没有;要么盲目否定——这事儿不成。盲目肯定者往往会问题多多,最终走向盲目否定;而盲目否定者则只找理由,不想方法。许多人甚至养成了否定一切的习惯,对别人的方法、自己的想法,不假思索,立即否定,殊不知因此错失了很多机遇。
面向目标,只为成功找办法;面向结果,以结果反思过程,不为失败找理由;面向未来,期待更好的结果,打破经验束缚,以未来规划现在,以现在塑造未来。这样,学生就人人皆可成才,教师人人都可成为“大师”。
满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快乐学习”
快乐是指人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快乐是人本质的追求,是顺应人性发展的过程体验。学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也是顺应人性发展的,因此,学习是快乐的。
学习的目的总是源于美好的期待或展望。古代学子,总想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因此他们努力读书。现代的学生希望就业好、发展好,将来回馈父母、成就自己,因此努力读书。对目标的美好期待会给人带来快乐,未来的结果会影响现在的情绪。
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个人能力的过程。当人在不断解决问题时,就会不断产生成就感,进而产生快乐。马斯洛在《成长心理学》中说:“人有一股进取的力量,该股力量的内在作用是促动个体本人,趋向完美而统合的境界成长;因而个体乐于面向世界,充满信心与朝气。”
学习的快乐还会被强化。首先,会被解决一个或战胜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或困难后,被随之获得的巨大成就感强化,这种挑战可以源于问题本身,也可以源于优秀者的挑战或比赛。其次,会被其他人的肯定强化。当学生取得成绩之后,如果获得了同学、老师的肯定等就会强化其学习的快乐。再其次,学习的快乐被情感因素强化,比如说得到偶像、爱慕的对象以及父母的肯定和赞美等。
快乐学习既然是一种本质,为什么有些学生感觉学习不快乐呢?主要有这么几个因素:
首先,学习不快乐是一种认知的偏差。现代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故事,说明了读书是辛苦的事。其实不然,这是站在现在看过去的感知偏差,因为苏秦、孙敬真实的感受没有人知道,今人只是通过其行为解读出了某一种可能。其实,真相未必如此,有可能他们自己喜欢读书,有清晰的追求目标,将读书作为最快乐的事情。
其次,学习不快乐缘于学习目标缺乏。学习是需要长期的目标(愿景)、中期的目标(追求)、短期的目标(考试)共同支撑,才能持之以恒,快乐学习。短期的目标建立会体现当前的快乐,中期的目标建立会解决持续性快乐,远期的目标建立解决人终极的快乐。人终极的快乐又会强化当前的和持续的快乐。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足够认识到目标设置的重要性,使得学生要么没有目标,要么只有部分目标,没有建立完整的目标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失了方向、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因此,为学生建立目标、强化目标、帮助学生达成目标是学生快乐学习的保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