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化人 扎实推进红色基因传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6-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皖西学院坐落在皖西革命老区中心城市——六安市,这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长期以来,皖西学院始终坚持以创建特色校园文化为抓手,积极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实施红色文化育人工程,通过文化融入、活动引领、课题研究等形式的地方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努力营造和谐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通过十多年的建设,植根于皖西红色文化肥沃土壤而精心打造起来的皖西学院红色文化育人的特色逐步彰显出来。

    搞好顶层设计,将红色文化嵌入办学理念

    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皖西学院非常重视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校园文化特色,着力营造具有革命传统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早在2000年升本之初,皖西学院就将“弘扬皖西红色文化”写入办学指导思想。2005年,学校开展了“具有皖西特色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并对皖西地区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先后与六安市的各县区共建了18个校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2006年接受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过程中,学校着力将“弘扬皖西红色文化,化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为教育资源”凝练为自己的办学特色。在2014年开启的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学校将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列为八项主要建设任务之一,把提炼地方红色文化、促进红色基因传承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科学构建皖西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进课题、进平台、进媒体的“六进”格局。在2016年编制学校“十三五”规划中,“皖西红色文化育人工程”作为学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正式写入规划之中。

    打好主渠道,将红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近年来,皖西学院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和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思想实际,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形成了“一·八·六”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所谓“一·八·六”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就是:“一个主题——皖西红色文化资源”;“八个实践教育基地——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金寨革命烈士陵园、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许继慎烈士陵园、苏家埠战役旧址、立夏节起义旧址、独山革命旧址群、皖西博物馆”;“六种实践教学方式:观、听、思、访、议、讲”,“观”即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参观、游览革命旧址、纪念地,“听”是指听有关专家报告,“思”就是根据所看、所听思考所得,“访”就是组织学生深入实地进行访谈,“议”就是从学生写出来的材料里选出相对优秀的作品,汇编成册,再发到每名学生的手中,组织学生讨论,“讲”即让学生上讲台讲课,让学生将实践中看到的、听到的、思考的东西讲出来。六种实践教学方式相互融合,有序推进,有效克服了“理论与现实脱节”“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教条、刻板、沉闷的状况,使思政课活起来,有效提高了课堂的出勤率、抬头率。

    推进路径探索,将红色文化植入科学研究

    近年来,为丰富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广大教师不断挖掘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承担了国家、省厅等各级别课题100多项,完成《皖西红色历史视域中廉政建设研究》、《皖西红色旅游活史料的挖掘》等各类专著10余部,编写了《红色文化与大别山精神》《皖西红色文化概论》《鄂豫皖(皖西)革命根据地简史》等系列教材,进一步充实地方红色资源。

    与此同时,学校还依托学科优势以及前期的研究基础,成立了“蒋光慈研究”“未名四杰研究”等相关课题组,开展学术研究;依托精品课程建设,组织学生到寿县、舒城、金寨、裕安区等地开展“皖西民间文化”的田野调查,在田野调查中采集红色歌谣、民间故事、革命历史故事,为学生们搭建专业实习、传承地方文化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平台。利用专业优势与皖西革命博物馆签订了科技创新协议,积极承办或参加六安市的红歌演唱比赛活动,开展皖西风格红色美术作品创作和皖西红色资源的旅游开发等活动,初步实现了专业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繁荣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

    牢记使命担当,将红色文化纳入社会服务范畴

    积极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探索构建有效的社会服务模式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皖西学院积极探索形成了以皖西红色文化育人工程为平台、科研与人事制度改革为保障的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形成“需求导向型”社会服务模式,在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科研水平,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

    为进一步弘扬大别山精神,繁荣校园文化,2013年7月,学校组织成立了皖西学院“映山红”大学生艺术团,聘请相关专业老师指导艺术团进行文艺创作和演出。近年来,“映山红”大学生艺术团坚持以服务地方文化和作品创新为重点,积极调动校园各方面力量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原创节目。学校连续多年以原创项目的形式为艺术团征集了大量原创作品,指导艺术团举办了皖西学院首届原创作品展演、首届原创话剧专场演出,其中原创话剧《我背父亲上大学》获省大学生原创话剧展演二等奖;歌舞类作品《中国在赶路》《寻找大别山》《长相思》获得六安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大奖,应邀参演了安徽省宣传部门主办的“重阳·我们的节日”大型文艺汇演。

    丰富实践内容,将红色文化渗入校园活动

    以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为载体,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是皖西学院一直坚持的做法。多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和特色,对红色文化育人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积极推进社会实践活动,搭建校园红色文化传播的平台。

    注重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系列活动。邀请红色文化研究专家作专题讲座,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研讨及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大别山革命纪念馆、金寨革命纪念馆等,举办革命传统教育讲座,举行唱红歌比赛等;利用“三下乡”活动,开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清明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等节日到纪念碑、纪念馆进行祭奠先烈、入党宣誓、党团主题教育等活动;利用党和国家重要时间节点、重要纪念日如每年“五四”“一二九”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全校性“唱红歌·诵经典”主题文化活动,将红色文化与富有时代特点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相结合,从而把红色主题教育与弘扬民族精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校园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精彩纷呈。校报开辟皖西红色文化专栏、校园广播开辟红色歌曲欣赏和红色故事等栏目,红色文化大讲堂、皖西红色文化资源库、皖西红色文化网站也在陆续推进之中。在学校主阵地活动的带动下,各学院也结合专业建设与实践活动,将红色文化引入本学院的学生日常文化活动中,如“红色经典故事演讲比赛”“红色民间故事采集”“皖西红色景区解说词大赛”、红色文化创作与采风活动、“与信仰对话,宣扬红色文化”专题讲座、开展“探访老红军搜集红色故事感受身边的红色精神”活动。在一系列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品味了皖西红色文化独特的精神魅力与感染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将红色基因植入大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增进大学生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认同、情感认同。

    展望未来,皖西学院党委将紧紧围绕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这条主线,牢牢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坚持立德树人,全力打造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皖西学院党委书记熊健在谈到下一步工作时特别强调:“作为革命老区的一所本科高校,我们就是要扎根大别山的红色土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步一个脚印,有责任、有义务扎扎实实把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好、把红色精神发扬好、把校园红色文化品牌打造好。我们要通过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使广大青年学子能够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永做新时代红色江山的守护人和传承人。”

    (陈运贵 程 曼 夏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