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指给我通往世界的路
父亲的特殊优势与三大责任
孙云晓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优势与责任,母亲再好也难以替代父亲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原则之一是父母主体,而导致今天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将父母主体变成母亲主体、父教缺位。
哈佛大学父亲角色研究专家罗斯·派克研究发现,人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亲密性,如慈爱、宽容、合作等;二是独立性,如勇敢、坚强、责任等。母亲在培养孩子亲密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父亲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父母密切合作的。
许多人青少年时代都有一个体验,即在外边疯玩之后回家,见到父亲就像见到警察一样。其实,父亲可能什么也没说,就在那里做自己的事情,孩子依然感觉得到他的威严。这种心理体验说明,父亲意味着规则与监督、权威与可信赖。在没有父亲参与的情况下,孩子往往缺乏规则与必要的监督,当遇到难题时,孩子缺乏一个可以信赖和参照的权威与榜样,这可能正是许多青少年出现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
从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家庭教育来看,有三个阶段特别需要父亲发挥作用,也可以说是父亲的三大责任。
产前产后对母亲的关心与支持。父亲的第一个责任,就是在母亲怀孕和生产前后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为夫妻关系和家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母亲在生育过程中,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经历和艰难挑战,有可能产生恐惧或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得到父亲的体贴和支持,母亲有可能多一些自信和镇定。同时,母亲的心态对孩子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母亲充满自信和阳光,婴儿会感到安全,精神状态积极活跃,反之亦然。总的来看,夫妻关系是家庭最重要的关系,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关键因素,父亲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在具有安全感的前提下帮助孩子走向独立。依恋是婴幼儿与其他重要的人所建立的亲密情感联结。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良好依恋关系的建立是一个人形成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基础。
一般从出生到八九个月大,婴儿先建立母子依恋,母子依恋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最为重要。到一岁半左右时,孩子开始形成多重依恋,其中,父子依恋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如果父亲承担起养育责任,给孩子提供温暖、关爱与支持,对孩子的情绪和社会幸福感的发展非常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孩子过度依恋母亲,以致长期难以独立,而有些母亲难以摆脱或者享受孩子的依赖,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父亲发挥作用。安全的父子依恋对孩子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还能减少和缓冲不安全的母子依恋带来的消极影响。
父亲应该充满自信,因为父亲有独特的魅力。例如,在游戏方面,与母亲相比,父亲是更受欢迎的游戏对象。在一项研究中,让两岁半的孩子自由选择游戏伙伴,三分之二以上的孩子选择父亲。
无论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还是实证研究都证实,父亲在男孩性别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榜样的作用,认为父亲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男性的榜样和行为模式,男孩往往把父亲作为未来发展的模型去模仿。研究证实:如果父亲在家中是果断的、具有支配性的,男孩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男性化;如果父亲在家里是软弱的而母亲具有支配性,男孩会更多地表现出女性化特征。
父亲对女孩的发展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成为大公司总裁或分公司总裁的女性,在某种程度上她们与父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好父亲是孩子青春期发展的定海神针。青春期是叛逆期,也是家庭教育中的矛盾高发期。孩子的核心问题在于理想与现实、成熟与幼稚、独立与依赖、自制与放纵等方面,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人选是父亲。北京一项家庭教育调查的结论之一是,中学时期的家庭教育要以父亲为主。
从青春期到真正成熟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男孩四肢发达、头脑冲动的阶段。他们的身高可能已经超过父亲,高水平雄性激素在体内澎湃着,他们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的冲动。这一时期是男孩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也是父亲发挥作用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认为,对于12岁至18岁的孩子,父亲的教育最重要。尤其是男孩,特别需要一位态度坚定、要求严格的父亲的管教与激励。他需要一位教练帮他强壮肌肉,并引导他如何控制自己的力量,父亲就是最好的教练。这时期男孩的头脑中有太多的想法和选择,可能经常犯错甚至有出轨行为,他会迷失自己,需要一位顾问的指引,而最好的顾问正是他的父亲。
与此同时,青春期的女孩也需要父亲的帮助,因为她们开始渴望与男孩交往,却又缺乏经验,而父亲是她们最亲密、最熟悉、最可靠的男性。有父亲的保护与支持,女孩更有可能安全地度过充满惊涛骇浪的青春期。
毫无疑问,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父亲是需要学习的,而成为好父亲的过程是男人走向成熟和幸福的过程。(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
父亲的不教而教
傅国亮
家庭中,父亲的习惯、性格和为人处世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子女的观念和行为。回首自己的人生,深感家庭对我的影响,尤其是父亲的言传身教已融入自己的血液中。
我父亲傅正义今年93岁,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总剪辑师,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10月,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著名电影演员、导演谢添曾为父亲题词:“影视王麻”,意即中国影视第一剪。
衣衫褴褛却光彩照人
我记忆犹深的一次父辈的身教是在“文革”期间,农场的汽车送父亲和同事一行从“五七干校”回来,我恰好在胡同口看见他们。参加农活劳动的这群文化人“衣衫褴褛”,一副“穷酸相”,神态却毫不尴尬,下车后一路谈笑风生。我感到很诧异,短暂的困惑之后,我仿佛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人的价值不在外表,而在内涵。
与父亲同行而来的,多是当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精英。有著名的导演、演员、各专业专家,如导演陈怀凯(陈凯歌的父亲)、谢添,演员赵子岳和总美术师池宁等。他们根本不觉得自己衣衫褴褛,因为他们自身的价值,个个都光彩照人。这次父辈们的不教而教,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对名利的认识和价值取向。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事在人为,天道酬勤,谈起自己的人生经历时,父亲经常说到这两点。这是父亲的人生感悟,又是传给子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先说“事在人为”。父亲15岁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当学徒,高小文化,起点甚低,“丑小鸭”要变成“白天鹅”谈何容易。但是,父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终于被电影界誉为“中国第一把剪刀”。
父亲乐于思考,在长期剪辑工作的积淀中,提出剪辑艺术的灵魂是“剪出戏来”。他剪辑了200余部电影和400余部(集)电视剧,如电影《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虎穴追踪》《伤逝》《知音》等,如电视剧《四世同堂》《红楼梦》《焦裕禄》《三国演义》《千里跃进大别山》《狄仁杰断案传奇》等。其中很多影视片获得“金鸡”“百花”“华表”(政府)“金鹰”“飞天”奖及各地方优秀电影电视片奖。
父亲是获得电影“金鸡奖”、电视剧“百花奖”双奖最佳剪辑奖的第一人,2011年中国电影家协会授予父亲“终身成就奖”。父亲是一个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丑小鸭”,是我心目中“事在人为”的典范。
实现梦想需身体力行
天道酬勤,更是父亲一生的真实写照。“文革”前,父亲就萌生了写一本中国人自己的电影剪辑专著的想法,三十多岁时开始起草提纲,反复修改。同时,父亲参与组织编辑出版了《电影剪辑工作探讨》,其中的《电影预告片的剪辑》,是父亲发表的第一篇专业文章,大概是父亲“梦起步的地方”。
“文革”中父亲撰写的提纲被毁,资料散失,父亲毫不气馁,恢复工作后重写提纲、重整资料。当年我家住的是筒子楼,每间屋子都很小,没有摆书桌的地方。父亲经常是坐在小板凳上,以床当桌进行写作。
皇天不负苦心人,1994年父亲终于出版了第一部专著《实用影视剪辑技巧》。之后的十几年,父亲又陆续出版《电影电视剪辑学》《影视剪辑编辑艺术》《剪辑人生》(自传)等专著。一个初始学历只有高小的“班门弄斧”者,出版了4部影视剪辑专著,理想终于通过勤奋变为了现实。
父亲的勤奋对我最大的启发是,“丑小鸭”的人生也要有追求。实现梦想则要秉持“事在人为”的信念,有志者事竟成,“天道酬勤”必须身体力行。我深感自己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养成勤于学习、勤于积累、勤于思考的习惯,终身受益。
不苟言笑却有情有义
父亲平时不苟言笑,却常怀感恩之心,骨子里是个有情有义之人。1940年,父亲在重庆考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学艺电影剪辑,师从钱筱璋、邬廷芳、司徒慧敏等人。钱筱璋、司徒慧敏都是地下党。解放后,司徒慧敏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钱筱璋担任过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厂长。
抗战胜利后,父亲随中国电影制片厂迁至上海,后进入昆仑影业公司。在上海,父亲在邬廷芳老师的指导下,剪辑了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希望在人间》《三毛流浪记》,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剪辑师。
1995年的一天,父亲回家很悲痛,说邬廷芳老师去世了。他知道老师家境不宽裕,决定给老师的遗属捐钱并开展募捐。父亲在北影厂一个一个地拜会曾经在上海电影厂、昆仑影业公司工作过的人,恳请他们为邬廷芳老师遗属捐款。生活中的这个细节,为我上了一堂如何做人的人生课程。
我曾是延安地区黄陵县上山下乡的北京知青,1994年应邀带着女儿参加“百名知青回延安”活动。在回“第二故乡”拜谒黄帝陵的时候,我向黄帝陵建设基金会捐款,感谢黄陵乡亲的哺育之恩。正在上初中的女儿说:“我是‘知青二代’,我也要捐款。”情义无价,诗礼传家,人性的传承自有一份内在的力量。(作者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
父亲是我生命中的大树
康丽颖
“大树”,是小时候我对老爸的昵称,家里三个儿女只有我可以这样叫他。父亲满心欢喜地做我的大树,为我遮风挡雨,守护我的成长。父爱如山,让我人生幸福充盈。
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父亲解放前就读于医科大学,后来做了行政工作。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那时家里只有两间房子,5口人住着非常拥挤。我们家家具不多,但是有一大柜子书,有自己家的藏书,也有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每天晚饭后常见的场景,是父亲坐在餐桌旁捧着书读,我们姐弟三人在自己的房间里写作业。
对我们来讲,父亲阅读的内容并不神秘,通常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他会讲前一天阅读的精彩片段。这种碎片化的介绍,把我们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彻底激发了出来。放学后,我往往会用最快的速度写完作业,然后迫不及待地去阅读父亲没有讲到的章节。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就读了朱可夫元帅的《回忆与思考》,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虽然对宏大的历史背景并不理解,但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与幸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