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云端赴诗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6-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金沙江作为滇西北的一条大江,收集了这片土地上众多的水,一路向东奔向大海。然而,金沙江在滇西北的流淌,却总是与太多的高山深峡纠缠在一起,山与水在蓝天白云的笼罩下展开了一场亘古的厮杀:金沙江奋不顾身地试图冲破重重阻拦,蜿蜒曲折,周围的群山则以连绵不绝的峰岭布下迷阵,围追堵截。在这样的山水之间便留下了许多封闭、幽深、高悬于群山深处、云朵下面的山野村庄。有村庄的地方,便有学校。在金沙江畔的群山里,那些种子一样撒落在江岸边、密林里、断崖下的乡村小学,往往是非常孤寂的。那里,乡村教师们一两个人、三五个人,就组成了一所学校。村民们星星点点地分散在方圆几公里、十几公里的山坡上、峡谷里、山梁背后,每个星期开始的时候,孩子们从毛细血管一样的山路上奔跑着来到学校,周末,又回到家里,只留下几个老师,守着学校,白天倾听松涛山风,夜晚眺望冷月繁星,寂寞便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在群山之间,除了寂守无边的山涛与幽峡,便是大块大块的空白时光。这样的日子,往往又是读书与写作的特殊境界。山里的老师们,在三更无梦书当枕的时候,便与诗歌相遇了。小邓老师便是其中的一个,她与周围十几里的几所小学里的老师,成立了一个山魂诗社,空闲时刻,就由几位老师轮流坐庄,开展诗会。说是诗会,其实也就是那几个老师,借着切磋诗艺,顺便聚一聚,打发群山里波澜不惊的沉寂时光。小邓的诗歌,在滇西北地区都是小有名气的,渐渐地,因为她和她的诗歌,滇西北地区的诗歌界也便有越来越多的人耳闻了她与老师们组建的山魂诗社,一个个都想去看看诞生了小邓这样的诗人的那座深山。

    端午节放假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每年的端午节,小邓都要在她幽居的深山里举办端午诗会。去年端午节前几天,小邓在微信群里说,山魂诗社的端午诗会如期举办,乡政府赞助了两只大肥羊、五十斤酒,山外的文友想参加的可直接向她报名。两天之内,向小邓报名的文友达到十一人:写诗的四人、写散文的三人、搞摄影的一人、记者一人、企业老板和他的儿子共二人。我是其中之一。端午节前一天早上,我们依约在山下的期纳镇会合,搭乘进山的班车,向着云雾缭绕的山里进发。随着山势逐渐攀升,金沙江在低低的峡谷里变成了越来越窄的一条灰白色巨蟒,车子在山岭、陡坡、悬岸、森林之间摇摇晃晃地穿行着。虽然司机把车里的音响打开了,流行音乐换了一首又一首,但是大家都沉默不语,山野之间无边无际的蛮荒,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当我们真正离开城市的喧闹,面对这样的荒野,才知道丰衣足食的城市生活连浮躁都是那么矫情。三个小时后,终于抵达乡政府。所有的人都下了车,已经等候多时的毕副乡长招呼着众人去乡政府食堂吃饭。席间,毕副乡长才说,去小邓所在的小学,还要走四个小时的山路,不是坐车,是步行。

    走山路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虽然一路上都有山花清泉陪伴左右,但是,没走几分钟,脚下的山路就越来越难走,脚步便显得沉重起来,汗水顺着脖颈淌下来,顺着胸膛、脊背,带着潮热,浸湿了衣服。在以往的想象里,面对鲜花、森林、峭岩、飞鸟、蓝天、白云、流瀑、藤萝,应该是能够迅速生长出诗意来的。但是,午后的阳光不断催生汗水,衬衣的衣领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渐渐凝结出盐粒,脚板发酸,发痛,发烫,几次想找一处平坦的草地躺下来休息。有经验的毕副乡长再三叮嘱:千万不能停下来,再累再慢都要不停地走,停下来就更走不动了。于是,继续走,继续走……毕副乡长一路走,一路给大家讲笑话,唱山歌,众人却满脸疲惫,只能勉强回他一个惨淡的微笑。路一直在延伸,向着高处的山峰延伸,向着远处的山峰延伸。偶尔回头看看来时的路,山脚下的云朵缓慢地飘着,金沙江越来越低,越来越远了,就像一根朴素的丝线,远远地飘动在大地上,听不见涛声,只有静默。后面的山路是怎么走的,大家都不太记得了。走了太多的山路,谁也没有精力去计算里程,大家都还记得吃午饭的时候,毕副乡长说,从乡政府到小邓的小学要走四个小时的路。于是都不约而同地偷偷看时间:距离下午四点半,还差两小时,一个半小时,七十分钟,四十分钟,三十五分钟……最后,我们终于远远地看见对面山坡上站着一个人,仿佛在向我们挥手。这山野里是没有手机信号的,我们只能从毕副乡长非常肯定的语气里得知,小邓的小学真的快要到了。在此之前,为了给我们打气,他几次骗我们说:快到了,翻过对面的山就到了。结果,我们翻过好几座山,依然没到。

    终于到了那个山坡,果真是小邓,看到我们出现在眼前,她特别高兴,看到我们一个个精疲力尽,她又有些歉意,似乎做错了什么事。寒暄之后,她指着山腰上一处飘着红旗的小楼房说,那就是她的学校:L形的两排二层楼房,房子之间是小小的操场,操场东面是一根金属旗杆,鲜红的国旗在阳光下微微飘动着,远远地,可以看见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嬉闹。十二个人在小学里安顿下来,孩子们的目光闪烁,盯着这些陌生的外来者,满眼都是新奇。接下来的课程被打断了,小邓和她的同事们把孩子们集合起来,把我们刚刚收拢的书籍放在院子里一张课桌上,搞了一个简短的捐赠仪式。同行的老板,终于把他和儿子背着的两个背包打开,孩子们便每人领到了一套崭新的校服。两只大肥羊已经在一口大铁锅里炖得熟透了。六点钟,全校师生与参加诗会的人们围坐在课桌拼成的餐桌旁,敞怀大吃起来,小小的校园里弥漫着肉香。

    晚上八点钟,端午诗会正式开始。说是诗会,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文艺晚会,诗歌朗诵、民歌合唱、小品表演、民族乐器演奏,层出不穷。最后是所有人围着篝火在院子里跳起民族舞蹈来。火光照亮了这所山村小学的夜空,孩子们唱着欢快的傈僳族歌曲。清脆的歌声传出很远很远,引来了周围村子里的男女老少,大家手拉着手,在篝火边舞动着,欢唱着,直到凌晨两点钟。欢乐的时刻总是很短暂,第二天清晨,我们就离开了。踏着晨露,小邓带着她的孩子们一路把我们送到那个山坡上。挥别之后,小邓和孩子们站在高高的山梁上,目送了我们很远。当我们绕过几座山峰,蓦然回首,身后又是一片苍苍茫茫的群山。小邓在那所隐藏在云端后面的小学里,写诗。

    (作者供职于云南省丽江市社科联,著有《陈洪金文集》等)

上一篇:名家笔下     下一篇:童年的端阳